监管合一谱新篇——宁安高速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纪实

16.09.2015  20:11

宁都至安远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是策应国务院提出的振兴原中央苏区经济的一个重大项目,也是作为交通运输部监管一体化改革试点项目。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新机制,用“一拨人”做好“两拨人”的活。进场之初,宁安项目办就根据上级预定构想,顺应时势,在管理机制上寻求新的突破,以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为主导,经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拟定了改革方案,制定了详细的改革措施以及相应的配套制度,拉开了“代建+监管一体化模式”改革试点大幕 使项目管理的集约化、专业化优势初步显现,工程质量、进度、安全“三驾马车”稳步推进。

改革,精简组织机构,提高管理效能。

由于传统模式下项目管理与监理工作职责重复叠加,施工单位既要服从项目业主的指挥,又要服从监理单位的管理,导致政出多门,重复指令,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

于是,精简合并机构成为改革的“重头戏”。经过慎重考虑,项目办积极整合和优化项目管理和工程监理机构,将传统模式下项目办工程技术处的质量管理、技术管理、进度管理等职责与原监理总监办职责合并成立总监办,下设工程部、测试部、安监部、材料部,将项目办现场管理部与原监理驻地办的职责合并成立现场监管部。

项目管理机构精简调整后,相应岗位人员大大减少,原传统模式下三级机构共需要管理和监理人员398人,现改革后模式下仅需监管人员224人(其中还包括检测单位65人),相比减少人员43.7%。

机构“减法”换来效能“加法”。改革后的管理机构设置实现了管理和监理的深度融合,现在建设体系只有业主和施工承包人两方,由于业主和施工单位同心同向,从项目办、监管部到各施工单位形成了强有力的管理合力,避免了管理和监理间的职能重合,使得项目管理人员的宏观管理和监理人员的微观管理实现了协调对接,权责进一步明晰,有效减少了监管盲区,确保了施工现场管理能够高效组织、科学安排、及时协调、规范施工,提高了项目监管效率。

改革,挤干试验数据“水分”,还原真实面貌。

试验检测数据作为对工程质量的“查体测温”,是衡量和反映工程质量好坏的重要手段与方法。而试验检测“数字注水”现象在一些工程建设项目中屡禁不止,害莫大焉。为适应“监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新要求,宁安项目办强化施工单位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和自管能力,改变以往由施工单位自行控制或由监理替代企业自检的现状,改进施工单位的质检体系,要求承包人成立独立于经理部之外的质监部,作为施工企业的另一双眼睛,对工程质量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以更好地落实施工企业的质量主体责任。

同时,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用数据说话,项目办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了2家试验检测单位,作为本项目试验检测监理服务单位,履行试验监理的职能,独立从事试验检测工作,改变以往第三方检测咨询单位的性质,并实行试验检测工作终身负责制,充分发挥中心试验室的重要作用,坚持用试验数据指导施工,使试验检测工作能够更好地保证工程质量而服务。通过专业化的试验检测机构和各承包人的质检部,两者独立运营,互相监督、互相比对,确保了试验检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另外,项目办加强了对工程质量的动态管理,成立了质量安全巡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两个巡查组,巡查组每月初根据各单位工程进展情况,不定期采取现场查验、随机抽检的飞检方式,严把质量安全和试验检测关,用刚性核查挤掉“水分”,回归到以施工单位为质量控制主线、监管单位以巡查为主的本意。

而今,这种试验检测机制改变了以往的工作模式,检测频率更加符合现场实际需求,质控效果明显。目前的钢筋、粗细集料、水泥、土工等试验频率,分别由过去的20%、20%、20%、20%降低为10%、10%、10%、5%,虽然数字不好看了,但是数据有了更多真实的“干货”,更好地指导实际施工。

改革,减轻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

办事减流程,基层不折腾”,这是宁安高速全线上下的共识。改革前传统模式下,施工单位资料整套表格需要68张,监理工程师需对每张进行签证,同时还要按照20%的频率对47张表格编制抽检资料。现改革后监管工程师仅需对30张表格进行抽检签证,试验单位需对4张试验表格编制平行试验报告,大大缩减了内业工作量,让监管人员有更多时间去现场干“正事”。

传统模式下监理内业工作量巨大,一味强调要求监理单位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旁站监理,使监理人员承担了大量本应由施工承包人负责的工作,甚至变相成为了承包人的监工、领工员,不利于承包人主体责任的落实,导致监理工作质量下降,工作重点偏离了“初衷本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为此,宁安项目从大处着眼,合并管理性文件,将项目管理法人编写的管理大纲与监理单位编写的监理计划和监理细则合并,形成一套本项目唯一的管理性文件,改善以往管理性文件繁多却缺乏有效执行的情况。同时,从细节上适当缩减部分内业工作量,取消了一些繁琐无用的流程性表格和签证,有针对性的减少旁站工作。现在监管人员不再单独编制一套抽检资料,监管人员抽检的数据与施工单位自检数据都填写在一张检表上,促进监管人员现场检测现场签证,避免后期编造资料;监管人员仅对参与评定的实体工程检查数据进行签证,过程施工记录不再签证,使监管人员从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把精力真正用在施工现场的监管方面,确保现场管理能够高效组织、科学安排、及时协调、规范施工。

同时,宁安项目办结合新监理规范,合理降低部分项目的试验检测频率,例如土方压实度,现场无法较好的落实现行规范的检测频率,而通过合理调整检测频率,使试验检测人员有时间和精力对现场进行真实有效的检测,减少试验检测人员闭门造车的现象。

当然,“减法”并不意味着职责相应减弱。相反,由于监管人员从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了人力,就更有精力在服务上和监管上做“加法”———用细致周到的工作为施工单位提供优质的服务,用精心到位的监管为工程建设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改革,提升素质,增强责任心。

通过以往的项目管理经验发现,多数监理单位获取中标资格后,实际到岗的“南郭先生”较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要求远低于投标承诺,部分持证人员实际工作能力不强,存在滥竽充数、外行管内行等突出问题。

为全面提升监管人员素质,宁安项目办对所有监管人员实行动态管理。监管人员录用采取以实际工作能力考核为主,持证为辅的原则,以有项目管理、监理或施工经验者优先,并且定期组织监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学习,通过业务能力考核,对不符合要求的监管人员及时清退出场,并按纳入信用评价管理,提高了监管人员的责任感、危机感和工作积极性。

同时,逐级落实责任,将本项目质量、进度、安全等目标逐级逐段分解到每一个监管人员,明确每个岗位的权限和职责,做到人人肩上有重担,个个心中有压力,构建起上下齐抓共管、运行高效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邓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