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 省部共建猪遗传改良与养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
12月11日,科技部和省政府联合发文批准建设省部共建猪遗传改良与养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我省首家独立依托本土高校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志着我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也表明我省在种猪遗传改良领域研究成果和水平取得国内优势地位。
我国从1984年开始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以来,国家集中财力支持了一大批拥有优秀人才的高水平研究基地,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优势资源的整合,形成了一批定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基地,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共有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58家,其中包括南昌大学与江南大学共建的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13年,在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中,科技部专门设立了面向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的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拟在105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遴选一批成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这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在今年11月7-8日,召开的遴选论证会上,科技部专家组一致认为,实验室定位明确,研究重点突出,符合国家生猪种业战略需求,对我国种猪遗传改良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起到了引领和支撑作用。从而,独立依托江西农业大学建设的猪遗传改良与养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够脱颖而出,这是省委、省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尤其是省委、省政府领导对这个实验室建设发展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结果。省部共建种猪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3年成为全国首批、我省首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在10多年的建设发展中,省委、省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及江西农大,都饱含期待,倾力而为。11年来,孟建柱、黄智权、吴新雄、强卫、尚勇、黄跃金等10多位时任、现任省领导多次到实验室调研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9月15日,鹿心社省长专程到江西农大调研,实地了解培育基地建设,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基地科研猪场建设资金等实际问题。谢茹副省长更是多次现场调研指导、协调研究解决关键问题,多次亲自赴京拜访科技部。按照省领导的要求,省科技厅和江西农大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
我省是畜牧大省,生猪出产量在全国占有很高比例,在生猪产业发展方面亟需加强基础研究,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实验室为此面向我国和江西生猪产业的重大需求,凝练猪复杂性状的遗传解析、猪育种理论与技术和猪功能基因与营养互作等三个研究方向,以节粮、高产、优质、抗病种猪培育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我国生猪种业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省政府也在财力不充裕的情况下,先后投入4500万元支持实验室建设,今后省财政还将每年给予500万元建设运行经费。
十余年来,实验室围绕种猪遗传改良领域进行了长期研究,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近5年来,主持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0余项;创建了丰富的种猪遗传资源群体,构建了共享研究平台;在家猪复杂性状遗传机理解析和育种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重要科技奖励8项,推动了我国种猪业的行业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水平在国内领先,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
目前,该实验室已形成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研究团队,与国外同领域多家著名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后,我省将继续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支持力度,把种猪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人才、装备、能力、管理“四个一流”的科研平台,使之真正成为支撑我国生猪种业安全和生猪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高地、人才培养中心及成果转化基地。
省部共建猪遗传改良与养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将面向国家需求,立足国际学科前沿,重点围绕猪复杂性状的遗传解析、猪育种理论与技术、猪功能基因与营养互作和生猪健康养殖与疾病防控等四个研究方向开展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着力实现生猪遗传改良和养殖技术的重大理论及关键技术的新突破,实现一批重要科研成果转化,覆盖全国生猪主产区20个以上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猪新品系或配套系,引领我国种猪业的行业科技进步与发展,为我国养猪业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源头和技术支撑,为我国畜牧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