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省长书记建议别曝光,想为谁护短?

21.10.2015  12:16

  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秋国庆节点的“每周通报”结束。此次通报连续4周,共通报了49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点名道姓通报曝光686人。这686人中,有78人因落实主体责任不力被追责,66人受到免职或撤职处理,35人被开除党籍。(10月20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从中央纪检监察部网站的曝光频率来看,不仅反腐进入高压态势,并且反腐败和反“四风”也进入了常态化。自从建立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月报制度以来,中纪委不断加强曝光力度,从地方到中央和国家机关,从“八项规定”月通报到节日关口的周通报,无疑是在传递“越往后执纪越严”的信号。腐败分子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零容忍的反腐态势让广大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

  反腐败斗争是一场向腐败分子发起的“公开战役”“正面战役”,因此反腐工作需要在“阳光”下进行。一方面,有利于对党员干部起到震慑作用,让广大党员干部对照自查、引以为戒;其次,能够让腐败分子的违法乱纪行为无处遁形,切实为自己的违法违纪行为付出代价;再者,向社会传递刹风肃纪正能量,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心,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曝光,让违纪的党员干部尝到了“苦头”。有人认为,只要不点名道姓地曝光,党纪政纪处分还是不怕的,一旦曝光就让人在面子上挂不住,丢人。因此,有省长书记就给中纪委提出别曝光的建议,因为曝光不仅丢了违纪干部个人的颜面,也丢了地方负责人的颜面。干部出问题,一定程度上说明地方一把手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干部的问题也就是一把手的问题。

  然而,省长书记建议别曝光,是不是就能够有效避免类似的问题不再发生了呢?其实恰好相反,采取“关起门来”处理的方式,虽说能够让违纪干部和地方一把手不失体面,但是却大大地削弱了处罚的警示威慑作用。表面上,不曝光是给违纪干部护短,实际上是给自己遮羞掩丑。虽说不是点自己的名道自己的姓,但却侧面反映出地方一把手主政期间的政治生态依然存在问题,难道一把手就可以脱得干干净净?建议别曝光,也正好说明了,当前地方一把手对干部违纪现象的痛心,既恨铁不成钢,又磨铁不成器。

  对一把手而言,曝光无疑是种最有效的倒逼机制。从点名道姓的曝光中,切实感受到干部监督管理的责任和压力,倒逼一把手把责任担在肩上,把落实抓在手上,倒逼一手在干部监管上履职尽责、逗真碰硬,只有自己先把好关口,才不至于把篓子捅到中纪委,只有真正把干部队伍带好,自己的脸上才真正有光彩。

  因此,与其心惊胆战地等着中纪委的定期通报,不如切实行动起来,真刀真枪地全面肃清地方干部队伍中的“懒虫”“蛀虫”“害虫”,努力把问题遏制在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