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武则天为何能当上皇帝?

26.01.2015  12:21

  关于武则天的话题一直很火,她不但成功称了帝,还平稳将政权交还给李氏。李唐王朝非但没有断了气数,反而还出了个“开元盛世”。今天,我们不说后宫、不说情史,来正经讲讲真实历史上,武则天的政治背景,以及武周政权崛起背后隐藏的权力斗争。

  武则天

  武则天出身隋杨皇室

  中古时代,天文星占是重要的一门学问,它主要并不是为农业生产服务,而是为了预测国家命脉和军国大事的起伏。一事(天象)一占(占卜)一验(现实中发生的事件),是史书解释历史的一种重要模式。武则天的上台,在官方史书比如《旧唐书》中,就是遵照这样的模式加以描述的。公元648年,金星多次白天出现,加上当时流传的谶言“当有女武王者”,太宗为此诛杀了左武卫将军李君羡。但是最终也并未阻止日后武则天的上台。

  武则天是武士彟的女儿,武士彟出身山西地方豪族,在李唐建立的过程中很早就投身其中,在攻占隋朝都城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后担任过工部尚书的职务。武士彟的第二位妻子来自隋朝的皇室杨氏家族,武则天就是这位妻子的女儿,因此武则天从血缘上跟隋杨相连。武则天也并不像很多研究者认为的那样,是代表山东地区的利益,实际上她强烈地认同自己跟西北贵族尤其是隋杨皇室的出身。

  武则天大约出生在627年,十几岁就进宫,为李世民的才人。传统史书一般暗示她跟高宗在太宗健在的时候已经通奸。太宗死后(649年),武则天短暂出家为尼,之后很快就回到宫廷——她的第一个儿子是652年出生的,而司马光认为她654年才回到宫廷。武则天最初是被王皇后作为抵消萧淑妃恩宠的工具,她卑辞屈体以事王皇后,不久就拜为昭仪,位列九嫔之首,仅次于正一品的淑妃、德妃、贤妃。武则天显然深受比她小四岁的高宗的喜爱,高宗的十二个子女,有四男二女都是武则天所生。

  武则天崛起背后的权力斗争

  武则天能够掌握大权,要放在高宗初期的政治权力结构中来理解。太宗去世之前,将后事正式托付给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太宗晚年,健在的开国元勋已纷纷凋零,而长孙无忌以权臣和贵戚双重身份几乎垄断了朝政。高宗初年,长孙无忌又通过房遗爱谋反案,将唐太宗第三子深有威望的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等迫害而死。吴王李恪的家族最后在武则天上台后坚定地站在了武则天一边,他的儿子成王李千里是少数没有被武则天诛杀的皇室子弟。高宗在其亲舅长孙无忌等人的裹挟下,根本无法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和作为君主的权威,几乎所有的大事都要经过这些顾命大臣的同意。包括立谁为太子,也是长孙无忌等人“固请”高宗没有办法才接受的。

  长孙无忌

  在这种情形下,高宗能够依赖的,只有自己做晋王和太子时的旧僚佐们。他们基本上都坚定地拥护高宗的决定。而武则天的崛起,正好为这两大政治势力决战提供了一个契机。以往的研究往往把长孙无忌等人视为所谓“关陇集团”的代表,而与之对立的李勣则被描述为所谓“山东豪杰”。但是实际上,李勣最重要的身份是唐高宗没当皇帝时的僚佐长。他不但是晋王李治的王府长史,在李治当上太子之后更担任太子詹事兼左卫率的职务,是李治的头号家臣,在任命时太宗对他说:“我儿新登储位,卿旧长史,今以宫事相委,故有此授。”(《旧唐书》卷六七《李勣传》)

  除了李勣,反对长孙无忌的李义府也是李治的晋王府和东宫旧部。李义府在李治为晋王时就侍奉其左右,在李治当太子之后,立刻擢升为太子舍人加崇贤馆直学士。与其说他们反对长孙无忌、支持武则天,不如说他们实际上是支持自己的府主李治。

  武则天的崛起,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发生。高宗想封自己喜欢而又有才干的武则天为皇后,但是这类大事没有长孙无忌的同意无法做成。为了讨好长孙无忌,高宗甚至携武则天亲自登门拜访,寻求支持,但是都遭到了拒绝。武则天的母亲、隋杨宗室的杨氏登门拜访也没能打动同为西北军事贵族的长孙无忌。

  永徽六年九月的一次争执,令高宗和顾命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人的矛盾激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其旧部、深具威望的李勣对高宗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在李勣等旧部支持下,李治强硬地立武则天为皇后,并且将褚遂良贬逐。永徽六年随着武则天被树立为皇后,历史的走向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李勣

  王皇后被废,武则天的儿子李弘被立为皇太子。李治的旧部李义府等人被任命为宰相。而长孙无忌等权臣集团被排斥出政治统治集团。此后,武则天的地位不断膨胀,尤其是随着高宗失去工作能力,夺取了唐帝国的最高权力。

  高宗唯一一次试图罢黜武则天发生在在麟德元年(664),获得了其旧僚佐、当时的宰相上官仪的支持,不过最终失败。上官仪的支持和李勣的支持实际上并无不同,他们都是高宗的旧臣,是高宗最为信任的人,所以两次废后虽然对象不同,其秉持的理念都是一样。上官仪成为替罪羊后,其孙女上官婉儿被没入宫中,凭借自己的才能,在此后的政治生活中,尤其是后武则天时代的中宗时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后高宗深受痛风之苦,百官奏事时就让武则天裁决。而武则天性格明敏,涉猎文史,处事都让高宗满意,于是在显庆五年开始,高宗分权给她,使武则天的权力达到几乎与君主权威相等的高度。麟德元年以后,高宗每次会见大臣讨论政事,武则天就垂帘气候,政无大小,都能参与。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置生杀,决于一人之口,高宗只是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

  上元元年(674),高宗和武皇后称“天皇”和“天后”,进入了二圣并治阶段。第二年,皇太子李弘突然死于洛州合壁宫。章怀太子李贤成为新的储君。李贤是当时《汉书》学和《文选》学的主要赞助者,对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到了调露二年(680),李贤也被废黜,新的太子是他的弟弟李哲(显)。

  高宗死后,李显即位,但是不到两个月,武则天就在李显弟弟相王李旦的僚佐王德真、刘祎之等人支持下废黜了中宗,将李旦扶上皇位,之后她再诛除了李旦的王府旧臣们,王、刘等人都被流放处死。在借口杀刘祎之时,后者说出了“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的话,被很多学者用来描述唐代前期三省六部制的有效性。

武则天和高宗合葬墓乾陵前面的无字碑

  武则天的政治宣传

  武则天进行了一系列改制,包括改东都为神都、改三省及诸司官称等,在先后镇压了徐敬业和李唐诸王的起事之后,她已经基本上扫除了通向皇位的障碍。在武则天上台过程中,她的政治宣传令人眼花缭乱,借助了许多政治理论和宗教信仰的符号、概念。比如她大量制造祥瑞,利用天人感应的祥瑞思想为自己上台制造证据。

  垂拱四年(688),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指使一个叫唐同泰的人献上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瑞石,号称得自于洛水,这是中国传统的河图洛书的政治传统,于是武则天将这块瑞石命名为“宝图”,并亲拜洛水,加尊号“圣母神皇”,跨出了登基称帝的重要一步。在其登上皇位的过程中及其以后,还不断制造祥瑞巩固自己的统治,敦煌文献《沙洲都督府图经》中就记载了不少当地向武周中央政府上报祥瑞的事件。

  在巩固政权过程中,武则天难以避免地实行了恐怖的酷吏政治,来剪除忠于李唐的宗室和大臣。这些酷吏中来俊臣甚至专门编写了一本《告密罗织经》,在武则天登基之前在位的宰相中,大部分都遭到了屠杀。

  永昌元年(689)十一月,武则天改用周历,以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十二月为腊月、夏历正月为一月。同时,改造照、天、地、日、月、星、君、臣、人、载、年、正12个新字。使用周正(以子月为岁首)取代唐朝的寅月为岁首,这就是改正朔,标志着天命从唐朝转移到了武则天的周朝。她建立的新朝也称“”,是将自己视为周代政治遗产的继承人,相对应的,武则天采用的历法、官名等政治装饰,带有浓重的复古周代的色彩。

  唐代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武则天上台,彰显了当时女性张扬的社会角色。唐代往往被称为中国古代的黄金时代,至少对女性而言,这是一个相对宽容的时代。游牧民族的传统渗透在李唐女子的血液中,她们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甚至出现了女子结社的活动。男女地位相对也比较公平,敦煌出土的《放妻书》(离婚协议)在双方离婚之时,还祝愿彼此“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更生欢喜。”而且南方还“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唐代女子女扮男装的也是常见的情景,甚至屡屡反映在唐代的壁画中。女子可以骑马驰骋,甚至参与政治和军事斗争。女性地位的高昂对唐代社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占人口一半的女性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性,也增加了唐代作为辉煌帝国的成色。唐宋之际,就女性而言,最大的变化就是女性地位的下降。最明显的例子是唐代女子不缠脚,而宋代开始,女子被局限于门户之内。从某种程度上讲,尽管缠脚是一种审美观变化的产物,但是从实际上使得一个社会一半的人口退出了大部分的社会活动。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武则天能够以女人登上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除了这个时代女性地位的高扬之外,此时处于鼎盛时期的佛教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毕竟中国传统政治道德不允许女子干涉政治,更不用说当皇帝了。但是佛教为武则天提供了新的政治理论,化解了她面临的道德和理论困境。正因为佛教在这一时代处于鼎盛时代,佛光几乎照耀着社会的各个角落,不论贵族还是社会的边缘人群,其心灵都在佛教教义的影响之下,这就为武则天利用佛教作为政治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佛教因为武则天的提倡而繁荣,但是也因为跟政治太过密切而在武则天倒台后遭到抑制,最终从政治和学术的核心领域退却。然而不论如何,武则天将佛教作为自己的重要意识形态之一的作法,给我们呈现了一幅五彩斑斓的历史画面。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本文摘自《隋唐五代史》第五章“崇佛的武则天”第一节“武周政权的登场”,作者:孙英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