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村里那些“老伙计”
他们是村里的“宝”,熟悉政策,了解村情,在村子里说话有分量。
他们是万载县潭埠镇的退休村干部、老党员,经年累月,一点一滴,如同黏合剂一般,时刻把党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
镜头一:我们这些“老喇叭”
在农村,很多老干部、老党员想发挥余热,可缺少平台。潭埠镇因地制宜搭建平台,将每4个村划为1个片区,每个片区从老村干部、老党员中推选1位片长,每年提供5000元活动经费,激励“老伙计”们发挥余热,为农村发展进步积聚“正能量”。
镇里明确了片区的五项任务: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和法律法规,为镇里收集社情民意,协助村“两委”调解矛盾纠纷,为村里的发展和稳定建言献策,监督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和党小组长的工作。
这是一个好平台,全镇51位“老伙计”找回了当年勇,重新活跃在田头地角和农户小巷。
今年8月,陂田村老党支部书记李会云被群众推选为片长,片区辖陂田、山塘、塅源和濠田4个村。
李会云是村里的“老秀才”,年虽花甲,党的惠农政策却讲得头头是道,“正能量”、“中国梦”等新词不时从他口中蹦出来。
平日里,村民们对惠农政策关注得少,领会不够,到用的时候总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有问题找老李,老李是个“百事通”。每当有村民咨询政策,李会云总是耐心解释,不厌其烦。这几天,李会云又学上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一字一句学习公报,以便向农民群众宣讲。
天杨村的老党员丁花子也一样,习惯将《新闻联播》、《半月谈》、《江西日报》上的事,用本子记下来,放在兜里,随时向村民宣讲。
赶上村民办喜事,“老喇叭”们更是来劲。“很多人都会围过来,效果可大了,我们这些‘老喇叭’还蛮吸引人的。”丁花子乐呵呵地说。
镜头二:“老骨头”更靠得住
“曾春芳做事公道,靠得住,我们放心。”新开村的村民们都这么说。
新开村紧邻集镇,面临征地拆迁,滩下组首当其冲。摊上征地拆迁这么个大事,滩下人意见难以统一,都指望着曾春芳出马。
71岁的曾春芳1963年就是村干部。因为村民更相信他这把“老骨头”,曾春芳被推选为滩下组代言人,全程参与征地方案制订、拆迁补偿和人员安置等工作。
在镇里开完会的那晚,曾春芳睡不着觉,担心那几百人的“命根子”出乱子。
曾春芳所说的“命根子”,就是集镇规划内的滩下组田地。
第二天,曾春芳在村里点了9个老村组干部,组成了一个理事会,下午就和镇里一起商讨集镇建设的大事。
9位老伙计聚在一起,分工明确,保管、会计、文书一个不少,每天深入农户,听意见,访民情,为镇里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目前,新集镇建设顺利推进,因为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纠纷一例也没有。
“协助政府把旧村庄改造成新城镇,这是好事,我们全力以赴把事办好,对祖孙后代也功德无量啊。”曾春芳说。
镜头三:姜还是老的辣
塅源村是镇里最偏远的村,滑塘组是村里最偏远的村民小组。滑塘组住着20多户人家,每天往返于羊肠小道,危险不说,一下雨,满腿是泥,小孩上学不方便。
曾在村里当了20余年党支部书记的郑鼎文,带领村民建过小学,办过工厂,修过水库,办了好多民生实事,退下来后,一直筹划着滑塘组的修路大业。
一开始,郑鼎文来回奔波,向上争取了10万元经费,还差5万余元,需要村民们凑一凑。
“我只能每家每户跑,一次,两次,三次,讲道理,讲政策,最终得到了村民的全力支持。”
路开始修了,郑鼎文又忙着抓工程质量。
今年年初,一条两公里长的水泥路,终于修到了滑塘组。村民们感激地说:“总算不用一脚水一脚泥了,得感谢老书记啊!”
水泥路竣工那天,村民们敲锣打鼓,燃起鞭炮。郑鼎文兴致很高,喝醉了。
群众观念、集体意识强、作风过硬,这些活跃在农村的“老伙计”们,办了一大批力所能及的好事实事,是党和政府的好“帮手”,为农村积聚了强大的“正能量”。
韩善玲 本报记者邹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