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振元:中国正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中新网上海5月25日电 (记者 陈静)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25日表示,历经30余年的嬗变,中国实现了教育的历史性大跨越。中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并且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人力资本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据悉,30年前的5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从教育体制入手”,革除原有体制的弊端,加快发展教育事业,解决教育事业落后、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发展需要的突出问题与矛盾。25日起,纪念《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三十周年大型论坛在此间举行。
此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中国教育学会等共同主办,旨在总结教育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研究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任务,探讨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办法,进一步创新教育思维,激发教育活力,办更好的教育。论坛将进一步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瞿振元表示,历经30余年的嬗变,中国实现了教育的历史性大跨越。基础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素质;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极大地提高了专门人才队伍的数量和素质。瞿振元指出,一切教育改革举措是否正确,都要以是否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作为价值标准。目前在有的地方,教育改革深陷“坐而论道”“翻来覆去”和“为改革而改革”的境地,究其原因,大多与淡忘了对教育体制改革的价值追求有关。
他指出,中国之所以能够用只占世界教育经费不足3%的资金,解决了占世界学生总数20%的人的上学问题,并且使质量不断进步,其中最为根本的就是始终如一地坚持教育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始终把“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放在首位。
瞿振元指出,教育改革十分复杂,改革体制机制十分重要。只有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才能调动各方面,特别是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才能焕发办学活力。他坦言,在现实中,一些高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忽视教育教学改革的倾向。对学生而言,能够有公平上大学的机会就是分享改革的红利;在大学里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更是分享改革的红利。大学生的期盼是能够听到好课程、遇到好老师,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实现这一期盼,体制机制改革与教育教学改革不能偏颇。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表示,举行本次论坛,隆重纪念《决定》颁布30周年,不仅是为了重现历史的记忆,更重要的是为了发现、探索和回应教育发展的时代命题,通过研究新情况、新任务,探索新思路、新办法,为新一轮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出谋划策,为办更好的教育做出贡献。
他说,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高等教育的改革无疑将会是意义深远的。作为一所“985”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特别是作为一所以教师教育和教育研究为特色的大学,华东师大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中肩负着特殊的责任。
据透露,该校不久后将正式成立华东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学院和教师发展学院。陈群期望通过校内外力量的整合,在教育理论研究、在师资培训和培养、在教育决策咨询等方面为国家新一轮的改革做出贡献。
论坛上,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解答了如何纪念《决定》发表30周年的思考。他坦言,30年改革带来进步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他认为这些新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即,价值观的问题;教育改革已进入多元、多层推进状态,有突破有创造,也有失序、偏激。
关于价值观问题,叶澜说,这与整个社会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价值观偏差相联系,其中最集中的就是名和利。这位专家表示,名利使得教育在变革过程中怪象丛生。这些怪象有三种表现:一是争名夺利,喧嚣常态化。二是急功近利、行为短期化。三是盗名窃利,手段卑劣化。他指出,对这些问题不能熟视无睹。
叶澜指出,现在教育改革已进入到多元、多层推进的状态,现在有突破有创造,也有失序、偏激。现在的困难可能不比30年前的容易克服。他呼吁要出台第二个《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