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作家写知青生活:插队地流行“摸亲家母”

13.03.2014  12:23

核心提示: 那个从当地“摸亲家母”(偷情)风俗自然引入的性与情欲主题;那个从“点把点”、“有空来遣”、“歇盼吃点心”等等富有吴语特征的敍述语调引出的当地民俗风情;那些类似“汤浇蚁穴、火燎蜂房”的样板戏偏门台词、把天气预报“三千里上空”听成“三天不上工”、把“吐故纳新”说成“吐故辣心”之类的谐趣细节所构成的时代性特征。

本文摘自人民网  作者:佚名  原题为:还原最真实最常态最平凡的知青生活——评《鱼挂到臭 猫叫到瘦

  丁大成是1966届高中毕业生。丁大成天生长了一头卷发,从小就给人叫做卷毛、小毛头、卷毛头、阿毛头或者丁卷毛,后来就统一缩略为阿毛。如果将这部小说说成阿毛的自传都一点不为过。阿毛是下放到竹窝里的知识青年;阿毛是竹窝里后来的干部;阿毛也有缠绵悱恻精神至上的美好爱情;阿毛是竹窝里众多“亲家母”最想要“拯救”的人;阿毛是那个最坚守的人;阿毛却是成为拥有“亲家母”最多的“挂屌汉”。阿毛是个矛盾的知青,却也是一个最真实的知青。

  鱼挂到臭,猫叫到瘦。阿毛周围有众多和他一样的猫们(男知青),同时也有众多鱼们(女知青)。在那个年代,回城与生活是矛盾的两方面。纠结于回城的盼望与是否在农村扎根生活的矛盾中,知青们选择了顺气自然,做真实的饮食男女。

  这部小说解构了以往“伤痕”“反思”文学中所有的政治意义,还原为最真实最常态最平凡的知青生活本身。在这种真实的生活形态里,包含着更为深刻的悲剧意味。它超越了以往知青文学的意识形态话语,超越了以往对知青生活的痛苦咀嚼和回味,以所谓永恒的情爱主题展示了那个特定年代里,即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也能照亮年轻人的生活。

  知青不属于城市,不属于农村,他们是毛主席撒下的一把草籽,悄然活着,活得艰难迷茫,活得不知所以。土剌剌的村子,原始的人性,与不可遏制的清醒和无限美好的理想交织着,知青们莫名其妙陷入无法逆转的历史陷阱中,等待耗费了整整一季的青春。此种原因,人人了然于心,作者不动声色地揭其荒唐可笑与残忍。上山下乡真的是那么神圣么?底层知青们真的是如此想的么?再教育得到了什么呢?无止境地盼回城?无止境地等待?用底层最破败的生活解构知青神话。

  那个从当地“摸亲家母”(偷情)风俗自然引入的性与情欲主题;那个从“点把点”、“有空来遣”、“歇盼吃点心”等等富有吴语特征的敍述语调引出的当地民俗风情;那些类似“汤浇蚁穴、火燎蜂房”的样板戏偏门台词、把天气预报“三千里上空”听成“三天不上工”、把“吐故纳新”说成“吐故辣心”之类的谐趣细节所构成的时代性特征;更有几乎每页每行都填满塞满的“挂屌汉打斗”、“猪郎上窝配种”、“竹篾编箩、掼桶打稻”等等日常生活行止细节……荤素香臭,连汤带汁,闻声见影,交错混搭,像交响乐的织体一般,编织成一副富有生活质感、地域质感和时代质感的历史通俗长卷,而“知青生活与性爱情欲”的主题,则就像乐曲的呈示部与展开部一样凸现其中,在同类题材里别开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