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忆插队生活:几个月吃一次馒头都觉得奢侈

08.11.2013  19:15

核心提示 :考验知青的不只是农活,“伙食总是窝头、稀粥,几个月吃一次馒头,感觉很奢侈,菜是白水煮白菜或土豆,加点盐,没有油腥。

本文摘自《内蒙古晨报》2013年11月7日B04版  作者:王徽    原标题:《宋军:30多年难忘知青情

  随着电视剧《我的父亲母亲》的热播,“知青”这个充满年代感的词汇引起人们的再次关注。40年前,19岁的宋军响应国家号召,下乡到托县五申左家营,5年的劳动锻炼让她的人生与知青紧紧相连。

  “受了很多苦,也收获了很多。”时光荏苒,对知青的理解和记忆,宋军说这是一辈子的烙印。

  难忘:艰苦的插队生活

  “那天雨下得很大,插队的村子泥泞不堪,我穿的雨鞋陷进泥里拔不出来。”时隔40年,宋军仍清晰地记着刚到插队点时的情景。“村子分三个生产队,有很多知青,大家感觉很光荣、很兴奋,也做好了锻炼的准备。”宋军说。

  宋军告诉记者,刚到农村的时候,她分不清青草和玉米苗,除草时,经常把玉米苗拔了。“总是跟在老乡的后面干活,人家已经到地头休息了,我们还没赶上。”宋军说,农活让她们这些城里娃迅速成长。

  考验知青的不只是农活,“伙食总是窝头、稀粥,几个月吃一次馒头,感觉很奢侈,菜是白水煮白菜或土豆,加点盐,没有油腥。”宋军说,最让她难忘的是,她插队的五年里,有三年发洪水。“割完的麦子让水淹了,穿着雨鞋在地里搬麦子。雨后,为老乡建堤坝,半个月昼夜不休息。”采访中,宋军不时做出各种动作描述当年的知青生活。

  不舍:小山村的牵挂

  “我离开时,送行的车陷在泥里,十几个老乡帮忙推出去,鞋和裤子都湿了,刚入冬,泥里都是冰茬儿。”尽管已过去多年,回想当时的情景,宋军仍忍不住落泪。

  宋军对老乡的感情很特殊,她的父母当时在呼市是医生。插队时,村里人生病都由她帮忙联系治疗。“村里有一个妇女得了子宫瘤,家里条件差,在我家住了三个月,有时我父母还要帮助垫付医药费。”宋军说,艰苦的岁月中,她和朴实的老乡结下一份深厚的情缘。

  “我前几天还回去了。”1979年,宋军因为招工回到呼市,但是和那个小山村的联系并没有减少。

  村里庆祝安装自来水、老书记去世……想了就会回去看看。离开后,她和知青们经常回去。“许多人外出打工,村里没有以前热闹了,还能遇到认识的老乡,聊一聊他们现在的生活。”插队时的小山村,成为宋军无法舍弃的牵挂。

  珍惜:40多年知青情谊

  返城后,这些知青难忘在蹉跎岁月里凝聚的情谊,经常在一起聚会。

  “有的回到上海,但在周年纪念日或是特殊的日子,还会回来聚会,在呼市的知青已经像亲人了。”宋军告诉记者,久别再见,知青们仍旧能亲切地打闹、开玩笑。

  “只要是知青提出来的,我都会尽力帮助。”宋军翻开相册,拿出老照片向记者一一介绍。时隔30多年,有些人已经联系不上了,但是曾经的点点滴滴,她都能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