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忆海南插队:1968年了当地人还在刀耕火种
核心提示 :“当时的少数民族不会种菜,仍然过着刀耕火种、猎杀野兽的生活。”胡向东说,那一顿饭,他吃得很不是滋味。为了改变这种境况,他立刻跟连队要了2元钱,徒步走了80公里去买回了菜种。
本文摘自《海南日报》2013年10月14日B11版 作者:陈蔚林 原题为:热血青春献宝岛
1968年11月,6万知识青年由广州乘船一路高歌来到海南。他们上山下乡,垦荒致富,抗击台风,助力琼岛人民建设家园,十数年如一日耕耘这片他们原本并不熟悉的土地,将青春、热血甚至生命播撒于此。
这是一张旧船票,它静静地躺在海南农垦博物馆第四展厅“知青情”的展柜中。
说它破旧,是因为它有长达45年的历史,也因为它是利用其它航线剩下的船票背面印就的。然而,这样一张纸质极差、毫不起眼的旧船票却被海南农垦博物馆视作珍宝。
1968年,这样的一张张船票为海南送来了6万知青,也送来了千万亩郁郁葱葱的胶林,送来了海南建设发展的新航程。
一定要把这里建设好
“战士们高举红旗,珠江奔腾来战喜。今天,我们广州首批奔赴农村、边疆落户的红卫兵战士,向你们———英雄的广州三百万革命人民告别了!”这是刊登于1968年11月6日《南方日报》的《给广州市三百万革命人民的告别书》。
告别书念完,6万多名刚刚从高中毕业的广州知青便身戴红花,手拿毛主席语录,乘坐“红卫三号”轮船奔赴海南,开始了他们的异乡垦荒之旅。
现居广州的国内著名数据修复专家胡向东便是这份告别书的起草者。作为广州市第一中学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在前往海南之前,胡向东完成了这个特殊而光荣的任务。
“临走那天,广州城里一派欢腾景象,成千上万的革命群众从四面八方聚集在街道两旁,欢送我们到广阔天地去锻炼成长。”胡向东回忆,欢送会后,知青们刚刚登船,家属们便冲过围栏开始哭喊着挥手,顿时船上船下哭声一片,“但更多的人没有流泪,大家壮志满怀,立志要在海南干出一番事业。”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不知是谁带头唱起了歌。渐渐地,歌声越来越响,淹没了哭声,在茫茫的海面上向着海南的方向蔓延开去。
但很快,歌声不再继续,刚刚还豪情满怀的知青们逐个出现了晕船的迹象,在长达两天的航程中,不少人呕吐、失眠,甚至在极度不适中感到绝望。
“太远了,大海无边无际,不知还要走多久。”胡向东说,更没想到的是,刚下船,还没来得及休息,他便被送到了最边远艰苦的白沙县。望着一座座破败的茅草房和衣衫破旧的当地群众,他震惊了———怎么还有这么穷的地方!
“我们一定要把这里建设好!”胡向东等人暗下决心,开始学干农活,“为了开荒种地,致富农家,原来只知埋头苦读圣贤书的我们第一次拿起了锄头镰刀,尽管几乎每天都会磨出一手血泡,但从没有人打过退堂鼓。人人斗志昂扬,充满信心。这便是知识青年的时代标签。”
在艰苦中寻求欢愉
胡向东犹记,某次随路线教育工作队下乡时,热情的村民们留工作队吃饭,说要好好招待他们。这让每日靠萝卜干、酱油水下饭的他们很是期待。到了饭点,他们围坐一桌,没想到端上桌的竟是一盘半生不熟的芭蕉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