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知青文学:一直存在或控诉或诗化的毛病

15.04.2014  17:39

核心提示 :一方面,那一段历史毕竟相隔久远,时间消解和包容了一切。另一方面,知青文学一直存在的或控诉或诗化的毛病,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本文摘自:《乌鲁木齐晚报》2014年1月23日第16版,作者:刘雪明,原题为《知青文学:突围之路在于“新”

  谈及我国的当代文学史,知青文学肯定是绕不开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伤痕”“寻根”“反思”等一系列文学思潮里,知青文学于其中发出重要声音,那也是知青文学最为辉煌的时期。今天再度说到知青文学,当然无意于做文学史上的回溯,只是因为,最近几年知青题材的持续发力,让人不能不投去关注。

  2010年,诗人韩东,推出长篇小说《知青变形记》;2011年,知青文学代表人物之一的叶辛推出长篇《客过亭》;2012年,另一位知青文学的代表人物梁晓声,推出了长篇《知青》。

  连续三年,每年至少都有一部知青题材作品成为一时的话题,这在知青文学式微的大背景下,显得有些非同寻常。更不寻常的是,2012年,武汉大学出版社曾一口气推出“红土地之歌”、“黄土地之歌”和“黑土地之歌”三个系列近40部知青题材作品,囊括国内众多的一线作家。这种大规模出版形成的声势,使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都梁的《血色浪漫》,都显得有些小格局。尽管,这已经是该书自2004年的长江文艺出版社版、2007年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之后,版权的再度更迭。

  到了2013年,知青题材继续保持发力的状态。

  多样化表达丰富知青文学的内涵

  一方面,近年来除了散文和随笔只出版过短篇小说的韩少功,在《收获》上发表了知青题材长篇《日夜书》,并由上海文艺推出单行本,再次“重返知青现场”。另一方面,距离推出《知青》不到一年时间,梁晓声又推出了《返城年代》。更引人关注的是,他在此书出版之后宣布,将不再书写知青题材,“这一路写过来,我已经对得起‘知青’两个字了,该由别人再做一些了。

  一个是重返,一个是诀别,不一样的文学姿态,一样勾扯起我们对于知青题材的关注。

  相比之下,另外三部知青题材作品《陕北往事》《北京知青》和《黄勇智知青生活漫画集》的推出,就显得有些落寞。不过,这三部作品,对于知青题材的发展,仍具有一些开创性的意义。

  《黄勇智知青生活漫画集》的作者,是重庆漫画学会会长黄勇智。这本号称“我国首部反映知青生活的漫画集”的作品,以其在四川蓬安当知青的生活为素材,运用漫画的形式,将动员下乡、插队落户、招工返城、改革开放等知青故事一一展示。我们姑且不去争论,“漫画”的方式,是否适合于承载“知青”这么沉重的话题,但就其对于知青题材表现形式的扩展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勇敢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