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的“绿色赶考”

05.06.2015  13:27

  六月石城,清流绕城,满目苍翠,绿意无限。

  近年来,石城县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生态优势,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绿色赶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意盎然”。近日,记者走马石城县城乡,踏访石城的“绿色赶考”之路。

  金色到绿色——守住一根红线

  投资5亿元的陶瓷企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年可以为县财政带来近亿元的税收收入,这对于财政收入刚过6亿元的石城来说非常有吸引力。但同时,企业的发展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边是金色的财富,一边是绿色的环境,抉择很难。石城县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摒弃唯GDP至上的发展理念,果断拒绝该陶瓷企业入驻,留下让经济长远发展的青山绿水。

  近年来,石城全县干群一条心,共同筑牢防止污染企业入驻的“拦河坝”。 该县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把项目引进关,严格落实新建项目的环保准入制度,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坚决拒绝引进污染企业,并对引进的企业严格实行“三同时”制度,即防治污染的设施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若慢半拍则责令企业停工整治。

  翻开石城县环保局的否决清单:投资3亿元年利税1亿元的制革厂、投资2.3亿元年利税可达4600万元的氢氟酸、投资2亿元年利税可达6000万元的造纸厂……一个个污染大项目的否决彰显了石城人保护青山绿水的决心和信心。据统计,自2007年以来,石城县共拒绝污染项目100多个,关闭、搬迁企业70多个。

  失去了金山,却换来满目青山,留下了蓝天白云。石城县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为赣江两岸提供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国家I类水,近年来从未出现过雾霾,空气质量优良。继去年获得“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后,今年石城再次揽下该荣誉,并且排名直线上升了39位。

  耗能到产能——清洁一方净土

  随着沿海产业向内陆转移,投资20亿元的电镀厂、1亿元的造纸厂等一些高能耗企业纷纷转向石城,想在这里落脚扎根。这些高能耗企业会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但要消耗巨大的能源,并带来环境的污染。

  如何让能源小县实现经济大效益呢?关键是转变方式,从耗能变为产能。

  石城充分利用丰富的风力、太阳能等能源资源,重点培育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新型清洁能源产业。该县紧紧抓住当前光伏业发展向好新形势,组建15支专业招商工作组和3支专业招商小分队,围绕县内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资源,瞄准央企、全国百强大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实力强、辐射广、带动力好的新能源企业,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同时,该县做好企业的落地承接、后续服务工作,积极为企业解决土地、用工、审批等难题,力促企业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

  目前,投资20亿元的晶科电力光伏发电项目开始平整土地,投资5.5亿元的大唐风力发电、投资10亿元的中节能风力发电、投资5亿元的国电龙源风力发电等项目正在进行前期测风,即将开工建设;投资5亿元的中电投光伏发电、投资2亿元的新余新维光伏发电等一批光伏发电企业签约石城。

  清洁一方净土,留下一片蓝天。一大批新型清洁能源企业落户石城,为该县经济绘上厚厚的一层“绿色”。

  吃山到养山——寻求一条新路

  石城县林木资源丰富,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470.6万立方米,活立竹蓄积量1386.2万根,林地、竹木价值达2.65亿元。面对这么一块“绿宝”,石城并不是不想“”,但直接砍伐变卖,只能赚取眼前利益,不能长远发展。

  为谋求可持续发展,石城县全面封山育林,实行林木资源商业“零砍伐”制度,关停竹木采伐企业及70多家造纸厂,关闭所有柴碳市场,为绿色山林资源装上了一把牢固的安全锁,养得处处林海连绵、绿涛碧浪。

  与此同时,石城县依托养出来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寻求一条发展新路。该县按照“精致县城、秀美乡村、特色景区、产业集群”四位一体“全域旅游”发展思路,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项目覆盖的方式,大手笔开发生态旅游,先后推出国家地质公园通天寨、国家乡村旅游示范点大畲村、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神奇九寨峡谷温泉、万亩高山杜鹃八卦脑等诸多生态旅游景点。

  随着旅游人气的聚集,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当地许多农民在家门发展起了农家乐、休闲农庄、采摘园、土特产销售等旅游相关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石城县通过生态旅游带动从业人员1000余户,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邱有平 江西日报记者 鄢朝晖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