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于炮火的童年难有未来(域外听风)
纵然战火无法阻止,至少,必须督促交战方树立起“保护平民”的意识。把枪口抬高一寸,孩子就多一分远离战火的可能
最近,一张记录了战争中孩子的照片,让无数人为之心碎。在土耳其摄影师奥斯曼的镜头前,这位来自叙利亚哈马的4岁小难民胡迪娅双手高举,紧握成拳,面露恐惧。奥斯曼后来回忆:“我当时用的是长焦镜头,她以为那是一把枪。看照片时,才意识到她当时很害怕。”
胡迪娅的眼神交织着无助和恐惧,直击人心。她眼中的图景,正是所有战乱地区孩子们挥之不去的梦魇。还有媒体报道,在叙利亚,一次迫击炮袭击,导致一个男孩和接他放学的叔叔丧生,而他的父亲不久前同样死于炮袭。小男孩的同学哭诉:他究竟有什么错?!无辜的下一代,竟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除了死亡威胁,更普遍的情况是成长环境的险恶。在大马士革,笔者遇到9岁的男孩穆斯塔法,每个周末他都跟着父亲和哥哥在街边摆摊,补贴家用,存钱上学。小小年纪,过早扛起了生活的重担。炮火横飞,亲人离去,物价上涨,营养不良……已经严重地挤压了孩子们的生存空间。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最新数据,4年内战,叙利亚已有560多万儿童面临生存危机。在2014年大马士革举办的一次画展上,孩子们所描绘的一幅幅画面令人心酸:太阳下,几个小朋友手拉着手站在草地上,不远处,另一个孩子躺在血泊里;一把画着美国国旗的尖刀刺穿了涂有叙利亚国旗颜色的心脏,殷红的鲜血滴落下来……
更令人扼腕的是,这里的儿童还在遭受另一种伤害。最近一段时间,手持利刃、步枪的孩子,甚至出现在杀害人质的现场。据有关人权观察组织称,今年以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已经在叙利亚招募了至少400名儿童。在“复仇”“圣战”等错误观念的引导下,一些心智未全的孩子走上歧途,沦为战争机器。
让孩子远离战争,迫在眉睫。英国《卫报》的评论称,“我们正在眼睁睁地失去叙利亚的下一代。”1949年通过的《日内瓦公约》,1974年发布的《在非常状态和武装冲突中保护妇女和儿童宣言》,1977年通过的日内瓦公约附加议定书……联合国的一系列相关文件,对保护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平民作了具体规定,遗憾的是,这些制度越来越缺少强制力。
“在最后的国境之后,我们应当去往哪里?在最后的天空之后,鸟儿应当飞向何方?”这段话出自巴勒斯坦诗人马赫穆德·达维什之手。幼年时,他亲历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后来虽辗转于世界多地,却无法忘却当年家园被毁的伤痛记忆。孩童时代的创伤总是刻骨铭心,碎于炮火的童年,难以迎接美好未来。达维什悲伤而迷茫的追问,也是全世界所有“战乱一代”共同面临的困境。
孩子们的心灵像玻璃,不会掩饰开心与恐惧;他们的眼睛如明镜,折射外界的美好与丑恶。我们该如何让这纯真的内心永远阳光普照,让这清澈的眼睛没有阴霾?退一万步说,纵然战火无法阻止,至少,必须督促交战方树立起“保护平民”的意识。把枪口抬高一寸,多一分仁慈,孩子就多一分远离战火的可能。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10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