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示范高中共68所 差一分需交三万“择校费”
教改·重点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2002年起,本市在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意见时,提出“建设60所以上规模大、条件好、质量高的示范高中”,目前已确认68所示范性普通高中。
十年来,示范校在招生录取、师资资源、硬件设施等方面都享受了各种政策倾斜,成为学生和家长拼抢的目标。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在《决定》通过后,示范校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对象,“学校不应分等级,学生应该享受平等自由的教育资源。”
缘起
示范校目前已认定68所
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设立缘起于200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意见》提出的“建设60所以上规模大、条件好、质量高的示范高中”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2001年12月,北京市教委正式启动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工作。评估的重点包括依法治教情况、学校的办学特色、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情况、学校设施设备使用效益及教育资源共享程度四个方面。
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等14所学校被确定为首批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随后,本市又陆续对示范性普通高中进行评估认定,至今已认定68所。据了解,示范高中主要是靠学校争创。示范高中在师资、办学规模、教学质量等方面都要达到优质水平。如招生规模要求每个年级不少于8个班,师资方面要求全部教师学历达到大本以上。
同时,市教委要求所有已经认定的示范高中和拟申报示范高中的学校要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起示范作用;要在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课程改革上起示范作用;要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起示范作用。
现状
七成示范校集中在东西朝海四区
北京青年报记者经过统计发现,68所重点校在各区县的分布极不平衡,各种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
目前在本市认定的68所示范校中,七成左右集中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四个城区,其中西城最多,达到了14所。其次朝阳(包括两所分校)、东城各12所,海淀11所。丰台、石景山(包括两所分校)各4所,通州、顺义各3所,昌平、平谷(包括一所分校)、大兴各2所,房山(包括一所分校)、密云、延庆、怀柔、门头沟、燕山地区(包括一所分校)仅1所,分校与本校同算一所重点校。
示范校招生具有优先权
高考成绩优势明显
示范校与普通高中有何区别?首先体现在招生生源方面。以2013年海淀区中考录取分数线为例,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等示范校录取分数线都在530分以上,而一些普通校的录取分数线仅为400分左右,最大差距有的甚至达到了100多分。由于本市中招录取是计算机按考生中考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自动排序,并从分数第一的考生的第一志愿至第八志愿依次检索,示范校招生具有优先录取权。
由于掌握了优质的生源,在高考录取方面,示范校的成绩也是一路领先。北青报记者发现,近年来,本市文理科高考状元都出于示范校,无一旁落。同时在录取率方面,示范校相较普通校优势也十分明显。以2013年西城区高考成绩为例,按照西城区教委公布的高考成绩情况,理科本科上线率达100%的学校有8所,分别是八中、十三中、三十五中、一六一中、实验中学、师大二附中、师大附中、铁二中,全部为示范校。
示范校择校之风日益加剧
差一分交三万元择校费
为了争取到示范校名额,学生除了成绩达到录取分数线直接录取之外,学生和家长还可以择校。2005年,本市为了抑制择校之风曾出台“三限规定”,即择校生分数原则上不低于学校正常录取分数线20分,择校生比例不超过学校招生计划的20%,择校费标准每生不超过3万元。然而,近年来由于拼抢激烈,择校生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多数示范高中的择校分数线仅比录取线低1分左右。如2013年,北京四中普通班分数线540分,择校线539分;师大二附中普通班531分,择校线530分。这意味着1分之差也要交3万元择校费。
由于示范校招生数量有限,一些示范校也可能成为权力和金钱“寻租”的对象。在此前公布的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将把本科一批招生指标定向投放在北京市规划的生态涵养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提高这些地区学校升入本科一批学校的学生人数。有专家表示,这一措施能否促进教育均衡,还有待具体落地细则的出台。
观点
学校不应该分三六九等
“招生的时候,你先招,他后招,这就是区别。同时,在教师分配时,一些示范校可以不受限制地在全国任何地方招最好的老师,编制问题都能解决。此外,示范校也可以得到多一些的财政支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现在示范校在生源、师资、硬件条件等各个方面都要普遍好于普通校。
储朝晖认为,无论是设重点学校还是重点班,都是把学校分成三六九等,进而把人也分成三六九等,重点学校或者说示范校是不正当地使用了行政的权力,让学生的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成长的内在规律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的自主权也没有得到保障,在中央出台《决定》之后,示范校必然会成为改革的一个对象。
储朝晖认为,教育应该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发展,而不能单纯地唯分数论,不应该根据孩子的成绩判断是否进入重点班。《决定》提出不设重点班一方面是为了教育公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文/本报记者 安苏
教改·其他亮点
学分互换需解决学校等级
《决定》指出: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目前来讲,推行三类学校之间的学分互换有两个困难。其一是政府部门还未真正取消歧视性的政策,教育实行的仍是等级化管理,“985”、“211”高校的划分,还有一本、二本、三本的划分都仍存在,这让职业学校和非全日制学校低人一等,因此极易造成学分的单向转换,即继续教育认可全日制教育的学分,但全日制教育却并不认可继续教育的学分。其二,正是因为有学校等级划分的存在,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也会有等级歧视,职业学校和成人高校的学生不受重视,普通高校的学生自然不会去这两类学校学习。熊丙奇说,只有政府部门建立起全新的评价体系,打破对于单纯学历的认可,真正重视起学生的素质,才有可能消除各个学校之间的等级歧视,真正实现不同类型学校之间学分的自由转换。文/本报记者 董鑫
招考分离要突破集中录取
《决定》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实行考试、招生相对分离,这是破解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必由之路。”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在他看来,实行考试、招生分离,就是中学自主教学、考试社会组织、大学自主招生。按照这种招考模式,中学将摆脱考试指挥棒,自主设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未来学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以及课程难度。在升学时,学生用统一测试的成绩和中学的学习成绩申请大学,大学结合这两个成绩以及面试考察录取学生。熊丙奇认为,实行这种招考模式,不但解决了文理是否分科的问题,也为近来大家争论不休的英语、数学高考问题找到了解决办法,因为学习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他强调,当前高考改革的关键就在招考分离,如果不突破现有的集中录取制度,只是在考试科目上做文章,哪怕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改革的价值也将十分有限,甚至会出现新的问题。文/本报记者 董鑫
教改·不分文理科
《决定》中关于“不分文理科”的提法引发强烈关注,北青报记者就此调查——
高考科目若增加 学生感觉压力大
《决定》提出,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记者了解到,目前本市大多数高中在高二就分了文理科,学生们偏科的现象非常普遍。专家建议,文理分科不意味着9门课都要考试,应让学生自主选修课程。
现状
高二分班成为常态
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了解到,本市大多中学在高中年级都实行文理分科培养制度,除了正常的文科班、理科班,部分学校还设有一些特色专业班,如通航班、美术班等。大多数学校的理科班数量都远多于文科班,理科班数量多为文科班的2-4倍。文科班和理科班必修课皆有语、数、英科目,文科另修历史、地理、政治三个文科科目,理科班则另修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理科科目。除了个别学校在高一入学时就进行分班外,大多数学校的学生都在高二时被分班,分班工作基本在高一学期末进行,多数学校通过征求学生的文理科意愿后确定分班,部分学校在学生报考志愿后还会加补一轮考试,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重点班和普通班的分班。分班后,大多学校允许学生再做文理科调整。
调查
大多数学生希望文理分科
对于文理分科的意见,大多学生表示还是希望分科。北青报记者随机采访了38名高中生,29名学生表示支持文理分科,仅有5名学生希望文理不再分科,其余4名表示无所谓。支持分科的学生给出的理由大多认为自己严重偏科,不分科将面临巨大高考压力,对自己不利。有部分文科学生还表示自己极其讨厌理科科目,不能不分科。
大家对于不分科纷纷表示“压力山大”:“不分科就得学9科,压力太大了”、“我理科太差,如果不分科都不知道还能不能考上大学”、“文科要背的东西太多了,记不下来”、 “必须分科!政治40分伤不起!”
少数支持文理不分科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发展较均衡,每科成绩都不错,不分科将会更有优势,有人认为中学阶段应该学得全面一些,各学科都能有所涉猎;还有学生对选文选理表示很纠结,“喜欢理科但讨厌生物,学了文科又讨厌政治”。翠微中学的一名学生反对分科的理由,则是认为分科易造成班里男女比例失衡。
建议
高考最好自主选择和组合科目
对于学生们普遍希望不分科的观点,首师大附中一线教学的丁老师表示很能理解,“中国学生偏科严重,这其实是个正常的现象。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喜爱所有科目。即使不分科,也解决不了偏科问题”。
对于文理是否应该分科,丁老师则认为,如果不分文理,高考考试科目也跟着增多,学生面临的压力势必会加大,所以高考科目的变化才是关键,“中国学生背负的东西太多了。我倒是认为不是纠结文理科分与不分的问题,而是高考涉及的科目和命题问题。高考是否可以适度让学生自主选择和组合科目,这才是关键。如果文理不分科了,配套的高考政策会变成什么样。如果高考变成过去的考八九门,反而就退步了,也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未来高考中的文理科目是否会发生变化,今年的中高考改革意见征求稿中并未涉及。
案例
文理不分科 学校分成了6个科目班
对于文理分科的摸索,广东省早在1999-2007年间就做过一次改革尝试,其间经历了从分科到不分科又重新分科的过程。
2005年考上中国传媒大学的广东籍学生陈栩杰是亲历广东当年文理不分科的一名考生。在“3+综合+X”的模式下,文理科发展较均衡的他捡了个高考“便宜”。据他回忆,当年因为有“X”科目,全校分成了历史、政治、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班六个班级,大家必须在六个科目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科目挑班级,不合适的后期还可以再调整,女生多数选择了政治班,地理班的人数最少,仅半个班。陈栩杰当时由于历史科目突出,便选了历史班,“我当时其实每科成绩都比较平均,而且文理不分科时高考又算标准分,我高考每个科目算出来的标准分都比实际水平还要高,所以比较占优势。”与陈栩杰的幸运相比,他们班上多数女生当年却吃了亏,“大多女生理科差,这种不分文理的考试,对她们来说就比较难。”回忆当年的高考备战,陈栩杰表示“3+综合+X”模式的备考任务相当艰巨,“虽然我是在历史班,但也就是历史课时多一些,每个科目还都得学,每天上晚自习,周六也要上课,然后周日考试,大家不停地模拟考,练的题目都比高考难。”(记者 林艳)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