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社会”拿什么孝敬父母 高档烟酒成首选
近日,国家级非遗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秦玉峰给老人送阿胶。
李 伟摄
日前,两则新闻引起人们的关注,一则是四川一些中学要求不孝敬父母的学生不得被推荐上北大,一则是广州赴美留学小伙“割肝救母”被广为称颂。
现实中,很多子女很少回家看看父母,更别提如何关爱、孝敬父母。
误区一:现代人依赖法规约束去孝敬父母
工作10年了,杨女士没有休过一次探亲假,过年的时候才回家看看父母。“不是不想休,一开始几年根本就不知道有这种假。后来知道了也请不下来假,还是休不了。”今年7月,一家新闻网站调查发现,近70%的人像杨女士一样,没有休过探亲假,大部分都是因为请不了探亲假,假期与奖金、工资挂钩。
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该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但是现实与亲情难两全,唯有法律规章带着冰冷的温情,希望以此来约束人们去孝敬老人。
有一则公益广告反映了令人唏嘘的现实:一位老人做了很多饭菜,结果等来的是一个个不回来吃饭的电话,老人独自面对电视机待了一个晚上。
心酸现实的背后,是快速发展的经济、“接不上气”的传统文化,以及深刻的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人与人之间靠契约进行合作,讲究法制、拒绝人情,面对的是“陌生人社会”。而中国千百年来习惯了“熟人社会”,为此学者费孝通在上世纪特别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他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石头丢入水中,在水面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被波纹所推及的就产生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互相联系起来,构成以人为中心及其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一张张关系网。人们依赖这个网络办事情。
然而,“熟人社会”渐渐远去,中国正在向“陌生人社会”转型,亲情、血缘关系越来越淡漠,传统的道德文化失落,而相应的约束机制并未建立起来。因此,即使是授之“发肤”的父母,也难以避免地被淡漠、冷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秦玉峰认为,中华儿女从来都不缺对父母的孝心,但在现代白热化的竞争压力下,儿女们大都身不由己。很多人认为,自己父母身体还好,等挣到了钱后有时间也能更好地孝敬父母。与此同时,传统养生文化断层,使得现代儿女们大都“不懂孝敬”。
来自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城市老人“空巢”比例高达49.7%,农村老人“空巢”比例达38.3%。“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倡孝敬,重拾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亲情,有助于回归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秦玉峰说。
误区二:高档烟酒竟成为儿女孝敬首选
“陌生人社会”中,我们拿什么孝敬父母?当然不能只是因为法律规定才去做。即使在外打拼,每天很忙,也要尽可能陪陪父母,尽尽孝心。早在2006年春节前夕,一项关于“除夕夜如何过”的调查结果就显示,50岁以上的受访者中,约48.6%的人除夕夜可以与儿女一起度过,比例不足五成。
这种状况应该改变了。有一句话说得好: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才后悔没有好好孝敬父母。有网友还算了一笔账:这辈子,我也许只能和妈妈相处25天了。一年也就春节回家一次,真正在家的时间不超过5天。5天里,大概还有3天出门和朋友聚会、应酬。剩下的时间真正能陪妈妈的大概只有20小时。如果上天眷顾妈妈能活到85岁,我能在她身边的时间不超过600小时,也就是25天,还不到一个月。
孝敬父母应该先基于关爱,那么,怎样关爱父母才算是孝敬?
前段时间,新浪微博一项关于“孝敬方式”的调查显示:在烟酒有害身体健康已成为社会常识的情况下,高档烟酒竟成为儿女们的孝敬首选。
当然,类似的“关爱”还是少些为好。有调查显示,老年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身体健康。孝顺烟酒,老人是一时愉快了,但后患无穷。
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东阿阿胶在“2013中华儿女孝心行动”上,联合社会各界提出了“孝敬能力”概念,明确指出:孝敬能力不等于经济能力,孝心儿女只有懂得父母的生命周期,懂得为父母滋补“治未病”,关注父母的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孝敬父母。
熬阿胶、写家书来孝敬父母,在古代就已存在,并被朱熹、曾国藩等先贤所倡导,形成敬老的传统。可见,“亲手熬胶·亲笔家书”是孝敬父母的示范,让父母“久服轻身益气,延庚续寿”,以此实现子女对父母健康长寿的期望。
国医大师张学文表示:“在古代用东阿阿胶孝敬父母,已成为孝子们的一种习惯了。”
“‘熬阿胶·尽孝心’的孝敬方式不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是一个文化上的概念。在新的时代,我们希望‘熬胶孝敬’的方式能成为当代的一种孝敬文化,捡回我们的情感,滋润我们的精神家园。”秦玉峰说。
有居民给父母服用东阿阿胶的体验,算账后发现,成本很低回报很高,等于花小钱得到最大的健康回报。
秦玉峰表示,未来东阿阿胶会以孝敬战略为中心,开发出更多适合儿女孝敬父母的产品,为天下儿女践行孝道提供更多的选择。肖 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