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道德银行是激励还是讽刺

20.10.2015  11:11

  自贡沿滩新城龙湖远达社区今年1月成立社区“道德银行”,这家银行把居民在社区的优秀道德行为兑换成一定的积分,量化而成“道德币”存入个人账户,居民可以凭账户内的道德资产正线评优、兑换奖品和换取服务。目前,这家“道德银行”已经有接近1000人开户,长期活跃储户达数百人。(10月19日华西都市报)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两个这样的传统思想,一个是“施恩不望报”,一个是“知恩图报”。前者告诉我们行善时,不要妄图回报,要以善心为初衷而为之。后者告诉我们,受人恩惠,要记得报答。道德银行以公家的名义,做到了知恩图报,但在行善时,难免会带上一些铜臭味,这到底是激励人行善,还是对行善者的讽刺呢?

  笔者认为,在“扶不扶”已成难题的当今社会,让行善带些铜臭味也未尝不可。如今,因为“富豪乞丐”“讹人老人”“红十字会郭美美”等行善者受骗、受害事件被曝光,导致人们对行善有不仅没有热情,然而出现抵触,甚至畏惧的心理。因此,这个社区实行的道德银行措施,在小范围内,改变人们对行善的心理变化,让人愿意行善、喜欢行善。这不仅是物资奖励的作用,更是一件件善事慢慢净化了心灵的表现。

  只是,如何才能更规范、更合理的实施奖励机制,该社区管理人员需要细心琢磨。以交通法规为例,本来定责是照顾行人在马路上为弱势群体,却被有心人利用赚钱,硬是把行人变成了强势群体。不仅与立法者的思想违背,更对更对整个社会的公性道德做出了挑衅。试想,如果有人为了奖品,为了能够在评选中拿名次,谎报善举、或者是和别人伪造善举,那道德银行岂不是成了又一个“交规”吗

  此外,在奖品采购、评选奖励等牵扯到资金使用的事情,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杜绝内部腐化,并建立资金监管机制,接受社区居民监督和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