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广场舞扰民频惹争议 居民文化生活匮乏是主因
中新网11月8日电 不知从何时开始,广场舞在城市中兴起,每到夜晚,各个社区周边总有高昂的音乐声经久不息,屡被其他居民投诉扰民,甚至不时发生争执和冲突,有人从楼上泼屎尿,有人鸣枪放藏獒。一项业余文化活动,为何会引发如此大的矛盾呢?
有调查显示,我国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尚处初级阶段,居民的文化活动也较为匮乏。中新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提到日常的文化活动,居民多是打牌、遛狗、跳广场舞,文化活动范围显得狭小,居民渴望能够在社区里就近参与文化活动,然而,由于社区文化活动类型单调,也缺少组织,多数居民只能选择广场舞等有限的几项活动。
居民日常文化活动项目少 活动范围狭小
在北京西城百万庄社区的路边,几位佩戴红袖章的大妈正在做义务指路服务,谈到平时的文化活动,刘大妈对记者说,平时会参加居委会组织的唱歌、跳舞等活动,“岁数大了,别的也做不了了,想在公园里转转,但是咱这小区里没有,有时候只好在街边遛遛狗转几圈。”刘大妈说。
栾大姐住在南三环的宝华里小区,有一份在百荣商场当销售员的工作,每天晚饭后几乎都去商场门口的广场跳舞。记者看到,白天客商来往的广场一到晚上就成为附近居民休闲活动的乐园,不仅有大批的中老年人,不少青年男女也参与进来。
其实,大众的兴趣爱好都很广泛,但往往因为活动项目少,参与难而搁浅。另据记者采访了解,很多青年群体都比较喜欢读书会、听讲座,或看电影、话剧等文艺演出,但往往看一次电影、话剧就要跑很远的路,晚上到家也会很晚。比如小王平时喜欢读书,一有时间就参加外面组织的读书会,但是读书会也只是半个月去一次,因为来回路程较远也耽误时间。用小王的话说:“希望读书会这样的活动能够社区化,大家精神上都有需要啊。”
同为上班族的史先生和陈小姐都是80后“文艺青年”,平时喜欢音乐、摄影,还有戏剧。尤其陈小姐最喜欢看话剧、音乐剧等文艺演出,她说:“现在天气冷了,以后也不会常出去了。而社区文化活动基本没有听过,没人组织,也没参加过。天天看楼下的广场舞,好像就没见过别的社区活动。”
社区文化活动激发居民兴趣:渴望就近参与
不难发现,目前国内文化展演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叫好又叫座的演出经常一票难求,但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居民对参与文化活动的渴望。在采访中,人们普遍表示听音乐会、看话剧、去图书馆这样的活动,都需要提前计划,安排时间,刻意为之,所以并非常态。
然而,大城市快捷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让人们普遍缺乏日常的文化活动,社区和家往往仅是一个休息的场所。李女士是位四岁孩子的妈妈,谈到业余活动她说:“我哪里还有业余时间,有时间就去睡觉了。下班要赶回家做饭,收拾一下,陪孩子;再有点时间可以一个人听听音乐,看会儿书,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少。”
据记者了解,大部分人们渴望有更多的社区文化活动,活动要有意义距离上还不能太远。比如,程先生很喜欢社交,爱好参加各类论坛,听讲座,逛博物馆,但是由于平时工作忙抽不出太多时间,一有讲座等活动就跟赶场似的来回奔波。程先生说,有时候能否抢到入场名额不说,如果遇到路上堵车一场讲座可能就会泡汤。
看来社区文化活动少、参与难的现象普遍存在,那么大家对社区文化活动都有哪些建议和看法?对此,陈小姐建议:“社区里可以更多些公共设施空间,支持免费打羽毛球、可以有图书馆,方便看书。”另外,她希望在社区里也能满足她看电影、看话剧的愿望,“这样就方便多了”。“程先生希望社区里能有场所组织沙龙活动,或多举办一些讲座。
记者了解到,现在一些房地产企业已经关注到了这一问题。例如,北大资源集团依托深厚的北大文化资源,将“北大资源大讲堂”、“北大文化之夜”、“北大艺术展”、“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图片展等高品质的文化活动相继引入各地社区,打造充满“文化味”的“新文化社区”生活,深受当地居民的欢迎。有评论认为,随着“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深入推进,房企越来越关注人的需求,其中就包括精神需求。这类原本属于文化、民政等范畴的问题或将通过由房地产企业的社区建设寻求解决之道。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