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康复: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
中风后偏瘫、脊髓损伤后截瘫、关节损伤后活动受限……在疾病的临床治疗完成后,许多患者和家庭的负担却并没有得到根本减轻: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持续康复配套措施,患者的身体功能障碍得不到恢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虽然社区康复不可或缺,但有些医疗机构在推进社区康复时却遭遇诸多问题和无奈,哪怕是免费的。
社区康复网点少人问津
社区康复网点少人问津,这是赣州市几家挂牌康复技术指导机构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推进社区康复,2010年,赣州市章贡区残联牵头,分别在赣医一附院、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赣州启音聋儿语言康复训练中心等5家单位挂牌设立肢体残疾、精神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言语残疾、智力残疾和残疾人辅助器具康复技术指导机构,方便各种功能障碍人群求医问诊,促使他们向各康复网点集中。
但现实情况是,走进机构的患者屈指可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很多残障人士根本不知道或不方便到机构来接受康复服务;各机构均有自身固定业务,无法抽调专门人员大量接待社区残障人士;收费问题也没有适当的解决方法。
难建起的“十分钟帮扶圈”
借鉴国内外一些先进经验,赣州康复医学2011年提出“十分钟帮扶圈”。赣医一附院康复科主任唐卫东介绍,他们在残联协调下尝试与社区居委会展开深度合作,试图通过医院康复科提供技术支持打造社区康复工作站,最终建立起居民身边的“十分钟帮扶圈”。同年3月,赣医一附院康复科等5家专业机构共同发起“社区康复巡诊及普查”。他们希望能在两年内为全区46个社区的残障人士送去康复服务,并对需要接受康复服务的人群做一次全面摸底调查,为建立完整的残障人群康复档案打下基础,以便提供长期全面的跟踪服务。
然而,项目推进过程中又遇到了难题。整整半年,专家团队每周末深入中心城区各居民社区设立服务点,但每次活动现场来者寥寥无几,有时候甚至全天都没有一名患者前来问诊。唐卫东认为,宣传力度不够是最大原因。“残障人士往往行动不便很少出门走动,如果宣传不够,他们无法知晓社会上有哪些帮扶活动。”还有一个现象令医务人员心酸:部分患者和家属会躲在巡诊台附近张望,但就是不愿上前咨询。当工作人员主动询问时,他们会问出一些令人费解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宣传不够深入到位。”唐卫东无奈表示。
章贡区东外街道801社区居委会党总支副书记谢萍坦言,社区里一些场所属于私人商家,他们并不愿意挪场地长期摆放康复器材,还有些房东十分忌讳“病人”进入自己的空间。
记者还获悉,由于人力不足、社会变迁等原因,许多社区居委会对残障人士的基本资料久不更新,部分居委会甚至完全没有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生的残疾人记录,这给建康复档案造成较大困难。
围绕托老机构找出路仍受挫
种种尝试遇阻,赣州康复医学人士又向城区内各托老机构求助。近三年,赣医一附院康复科调研了章贡区20余家托老机构,最终锁定其中4家,针对其聘用护工开展康复技能免费培训。
该科室先后派遣十余名业务骨干开展六批次的培训,但最终效果仍不理想。一名林姓护工称:“自己每天上午在托老院做事,下午还要去当钟点工,哪里还有多余精力学专业技术。”康复治疗师肖燕平表示,有次他踌躇满志前往某托老所讲课,但一到现场发现来听课的护工只有两人,且都无法坚持从始至终听完,讲课结束后还是一问三不知,令他很受挫。
虽然工作遇到瓶颈停滞不前,但相关机构从未想过放弃。唐卫东表示,在内地,康复医学仍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借鉴欧美相关理论与技术逐步建立起来的医学新门类。社区康复理念要在欠发达省份得到认同仍需一个较长周期,要求从业者具备先行先试的勇气和百折不回的韧性。他呼吁,残联、民政等部门能深入领导与协调,红十字会、慈善会等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青年志愿者尤其是高校志愿者团队给予更充足的人力支持,也期盼媒体和社会加大对残障人群、社区康复的关注。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