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食堂“变味” 改卖盒饭维持生计

26.11.2013  10:19



小关庙社区老年食堂门前冷落



食堂里堆放着一次性盒饭餐具

  一顿饭十几块,老人吃不起;一个月补贴上千元,社区扛不起
  近日,市民李先生向华西社区报反映小关庙社区食堂生意冷淡,本来专供老人用餐的爱心食堂竟然开始卖盒饭,每天近百盒盒饭被运到太升路赛格广场售卖。为此,记者专程对成都市区多处老年食堂进行了走访,发现曾经颇受欢迎的老年食堂发展都不顺利:食客减少,物价上涨,社区每月需补贴千余元才能维持其运行;而一些由社会组织主办的老年食堂,餐价偏高也让老人们“望而却步”。市民来信:我家住在小关庙街附近,去年6月社区开办了老年食堂,以解决老人吃饭难的问题。然而好景不长,生意越来越秋,今年4月,食堂居然转行卖起了盒饭。重口味的饭菜根本不适合老年人,我觉得惠民服务已经变了味儿,希望政府能够加大扶持力度,真正惠民利民。(市民李先生)

老年食堂“改行”惠民服务陷困境
  记者近日来到小关庙社区老年食堂,中午12点就餐区一个吃饭的人也没有,而食堂门口员工们正在将盒饭“装车”,忙得不亦乐乎。一问才知道,原来老年食堂“改卖”盒饭了,这些员工准备将饭菜拉到太升路售卖。
  去年6月,小关庙社区的老年食堂正式开张,当天就迎来了40位老人就餐,但火爆的生意并没有维持很久。纯粹的老年食堂让经营变得艰难,为节约成本,食堂不得不取消晚餐供应,菜品的种类也大打折扣,选择少了食客也少了。今年4月,小关庙老年食堂决定将对外经营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把一部分的饭菜拉到太升路售卖,收入用以维持食堂的运行。虽然优惠还在,但“重口味”的饭菜让不少老人不愿再来,有时一天才六七位食客。
  老年食堂的运行难题并非偶然,成都某老年食堂的工作人员胡大姐说,物价上涨幅度大,餐价却始终保持8元,“要不是社区补贴,根本开不起走。

每月补贴上千元社区“扛不住
  小关庙社区书记焦雁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顿爱心午餐以两荤一素一汤为标准,社区需补贴2块钱,以30人为例,每天就要补贴60块,一个月就1800元,这对社区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现在老年食堂每月的水电气费是由一间茶铺与社区共同承担,而厨师、保洁员也是志愿者,“如果不这样,开销更大。
  而在另一家老年食堂,水电气费和劳工费已成了压在社区肩头的“两座大山”。据胡大姐介绍,以两荤一素一汤的标准,每天开销约400块,与收入基本持平,“但不包括工资在内。”而胡大姐和厨师两人的工资加起来才2500块。

借力社会组织 减轻社区负担
  目前,由武侯区各街道办与一箪食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创立的“长寿食坊”正在辖区试点,但记者发现社会组织的介入对食堂餐价多少会有影响。在小天南街的“长寿食坊”菜单上,两荤一素一汤明码标价15元,除开 2元的补贴,老年人需要支付13块,这远高于社区爱心食堂的8元餐价。
  自10月31日开张以来,每天到小天南街“长寿食坊”吃饭的老人仅20来个,近百人的就餐区空空荡荡。“现在很多老人还持观望态度,”九如村社区工作人员段作君说,“他们也要算一笔账。”不过,社会组织的加入大大减轻了社区的负担,“与他们合作,水电气费、劳工费都不用我们操心。

老年食堂市场化:餐价飘高or良性循环?
  对社会组织介入养老服务而带来的餐价偏高问题,老人们看法不一。“家境好的,吃午饭花掉十几块钱也能承受,”75岁的周婆婆说,而68岁的黎大爷则认为既然是为百姓服务,价廉物美是必须的。
  对此,焦雁琦认为纯粹的老年食堂根本是入不敷出,不可能长久,只有给老人提供就餐的同时对外经营,将赚取的收入用于日常开销,“公益与市场相结合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 肖茹丹 摄影 孙培可

相关链接
老年食堂 上班族也能吃
  目前,上海市的居家养老服务较为完善。静安寺街道美丽园社区的一处“爱心食堂”依靠优势地段,不仅为居民提供优惠的就餐服务,更是面向广阔的上班族市场,将公益与市场很好的结合。此外,上海对老年食堂大多采取减免场地租金、有限补贴水电费等举措,有效减轻了运营负担。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