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复联2》神字幕,专业精神哪去了
《复仇者联盟2》在内地票房已超过10亿元。让人意想不到,这部电影被吐槽的地方不是剧情或演技,而是字幕翻译。据报道,这部电影首映当日,就有网友抨击字幕翻译问题。这场翻译风波引起的反响,甚至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
把I'm home翻译成“我很好”,I am ordin's son翻译成“我是奥丁森”,这部电影出现这么低级的翻译错误,无怪乎会被网友吐槽。有人戏称:“还不如机器翻译得好。”还有人取笑,这英语肯定是生物老师教的。此前,同样由八一厂译制的电影《银河护卫队》《黑衣人3》和《环太平洋》,也曾引发影迷吐槽。有人还扒出来,《复联2》字幕翻译和后面这三部电影的译者乃师徒关系,果然是“一脉相承”。
更没想到,译制方还振振有辞。据报道,这次吐槽事件被“四大厂”译制者认定为字幕组蓄谋已久的挑战,《复联2》上映一周多,“字幕组已经下了战书”。八一厂译制部门有关人员还列举若干理由,如翻译时间紧、翻译过程要防盗版和剧情泄露、要考虑演员口型,以及报酬太低,等等。错了就错了,还能总结出这么多理由,想想也是醉了。
无论是阴谋论,还是强调保密性或报酬太低等问题,都不是出现这些低级错误的理由。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译者缺乏专业精神。哪怕民间字幕组想把矛头对准译制厂,只要译制厂的翻译经得起挑剔,人家也找不到挑刺的地方。而且,现在的引进片多数是原版配音,只需要把字幕翻译出来,根本不存在对口型的问题。至于翻译的报酬问题,据悉业内十几年来实行的都是两三千元的价格,这确实少了点,但总不能因为钱少就乱翻译,否则岂不是误人不利己嘛。
有人指出,八一厂等“四大厂”垄断了电影译制市场才是问题的根源。这固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但“四大厂”并不等于粗制滥造的代名词,也曾有过经典译制作品。况且,《复联2》的字幕译者,也并非八一厂正式职工,而是从其他单位请来的“合作伙伴”。倘若论及出现神翻译的体制因素,那也应当归咎于机制的不灵活,未能物色到更合适的字幕翻译人才。而实际上,就引进片字幕的翻译难度,这样的人才并不难找。如民间活跃的字幕组,可谓高手如云。
电影字幕译者缺乏专业精神,又一次反映了翻译行业的普遍风气。在图书翻译领域,类似缺乏专业精神和责任心的译作,比比皆是。有一回因为要主持一场签售,事前阅读了一本译作,发现译者把考古专业名词“洛阳铲”翻译成了“岩心探测器”。当把这个问题面对面向译者请教,却发现对方并不以为然。而在译后记中,译者却花了不少笔墨描述自己如何认真对待这部作品。这事情让我对国内翻译界的怪现状,有了切身的体会。
这种对待错误的方式,值得反思。专业和敬业是干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基础,缺乏专业和敬业精神,不仅会毁了个人事业,而且会阻碍一个行业的发展。如果译制厂的“正规军”有那么一点民间字幕组凭实力说话的精神气,大概也就不会闹出这么一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