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神秘藏家捐出清代状元殿试试卷(图)
一位民间收藏家捐赠的清状元殿试试卷。 江南贡院曾是明清两代安徽、江苏两省的乡试考场。 正在建设中的科举博物馆。
第十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昨天在秦淮区举行,活动现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间收藏家委托张继荣先生、江南贡院原馆长周道祥,向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捐赠了一份珍贵的清状元殿试试卷。大会发言中,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夏维中还对一直被误读的上江考棚、下江考棚进行了重新解读。
殿试草卷可作楷书字帖
扬子晚报记者看到,该卷长约3米,最令人啧啧称赞的是,虽然这是一份殿试的草卷,却以可与书法字帖相比拟的楷书(馆阁体)写就。
“应殿试举人臣黄思永,年三十九岁,江苏江宁县人。由拔贡生礼部七品小京官应光绪元年顺天乡试中式,由举人礼部额外主事考取军机章,一应光绪六年会试,恭应殿试。将三代脚色开具于后:曾祖国楹,未仕,故;祖德符,未仕,故;父汝玉,未仕,故……”周道祥指着试卷介绍说,科举考试非常严格,首先要交代考生自己的经历,甚至还要写明祖上三代读书经历,是否入仕等,然后再进入正题。
殿试卷一般藏于皇宫大内
周道祥介绍说,中国的科举制度相当严格,分为童试、乡试、会试与殿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殿试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考试,在太和殿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被取中者成为进士。进士的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所有被录取的进士都被称为天子门生。殿试的时间定为一天,从早晨太阳出山,到晚上太阳落山为限,题目由皇帝钦定,且皇帝的御前不得赐座,考生要跪在地上,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直到考试结束交卷,才可离开。
在考试中,除发给正式试卷外,还发给草稿卷纸,殿试者思考成熟后,往往先作草卷,然后再认真誊录到正式试卷上。由于殿试卷属于重要文档,均藏于皇宫大内之中,无法流失到民间,至今得到广泛认可的状元殿试试卷,仅有发现于山东青州的明万历状元赵秉忠的殿试试卷。经统计,普通的进士殿试卷的遗存仅有十几份,至于状元黄思永的正式殿试卷至今未见。这份殿试草卷的出现,为研究古代科举考试的程序、内容、要求,都提供了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实料。
考卷来自南京籍状元
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份殿试试卷的主人黄思永还是地道的南京人。周道祥介绍说,黄思永的一生历经坎坷,在他少年时太平军攻入南京,战乱中,黄思永躲藏进油缸之中并盖上盖子,结果还是被太平军查获。此时,黄思永的亲属已全部遇难。他本人面临抉择:或者加入太平军,或者被砍去脑袋。
黄思永被迫参加了太平军。当太平天国被平定之后,黄思永便刻苦学习,以期改变命运。通过艰苦的努力,于光绪六年(1880)庚辰科考中状元,旋即授翰林院修撰,任国子监司业等职。而黄思永志在“实业救国”,先后在北京开办了北京工艺商局、天津北洋烟草公司,筹资以做慈善事业。其北京工艺商局生产的景泰蓝制品,两度获得国际博览会金奖,与江苏南通状元张謇同时被誉为晚清“商部实业两状元”。
新观点>>>
上江考棚下江考棚为录遗考场
江南贡院是明清两代安徽、江苏两省的乡试考场,以前不少观点认为上江考棚、下江考棚是考生复试的考场。在昨天的大会发言中,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夏维中就对长久以来一直被误读的上江考棚、下江考棚进行了重新解读。
夏教授表示,上江考棚和下江考棚的建立、发展过程较为复杂,但就其功能而言,前者主要是安徽录遗的考场,后者则既是江苏录遗的考场,又是江宁府岁科两试的考场。江南乡试是科举考试中的重要一环,但乡试前依然要进行一系列的选拔考试。绝大部分乡试考生都是通过科考选拔而来,但还有一部分则通过录科、录遗而进入乡试,录科为以往有资格考试但没有录取者,录遗则为科考的缺考考生,而上江考棚、下江考棚就是录科、录遗之所。
江南贡院、上江考棚以及下江考棚共同支撑着江南乡试,缺一不可。具体而言,就是上江、下江考棚的两省录遗考试必须先行举行,江南贡院的江南乡试才能如期举行。以往上江考棚、下江考棚被误读,认为是考生的复试考场,实际上是对科举考试程序不清楚,分不清上江考棚、下江考棚、江南贡院三者间的关系。(通讯员 祝鲲鹏 孙乐 刘睿 扬子晚报记者 薛玲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