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捐赠票据一票难求 南昌酝酿改革:民政"事前监管"财政代开

23.09.2014  12:21

  2014年初,公益界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在72家接受调查的江西民间公益组织中,仅有16%的组织获得了捐赠票据,其中南昌仅一家公益组织有捐赠票据,而且还是一所民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公益捐赠“一票难求”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不过,这一尴尬局面在未来或被打破。

  现象

  一公益组织为票据跑了5个月

  彭海惠是江西益心益意公益发展中心的创始人。2013年7月,“益心益意”在南昌市民政局登记注册后,按照规定,应该去办理相关票据。因此,彭海惠开始了申领捐赠票据的一系列奔走。

  “先去经开区税务部门,工作人员叫我去区财政,区财政则说要去市财政。”在市财政局非税处,彭海惠了解到,如果要开捐赠票据,首先需要花几千元购买财政的财务系统,捐赠款先打到财政,被捐赠方需要钱的时候再向财政申请,批准和划拨后才可领到捐赠票据。

  “当时我就知道基本没戏了,购买系统的费用和管理费都是问题,而且捐赠方也不会答应。”随后,彭海惠返回经开区地税局进行税务登记,并咨询是否能在税务部门领取发票,“专管员告诉我,公益组织不能领取发票,最多申请免所得税,开具发票还是要去财政局。”就这样,为了获得免税资格和捐赠票据,从2013年7月到12月份,彭海惠奔走了5个月,最终无果。无奈,他只能去税务局开税票,结果一开就是近3000元的税,这相当于该机构一个员工一个月的收入。

  公益捐赠一票难求是普遍现象

  “我们了解到,由于现行政策的原因,很多民间组织都是采用购买发票,通过支付5.5%的服务税来解决票据问题,年终再申请免个人所得税,而这又需要一系列手续。”彭海惠说。

  对此,南昌市好青年公益发展中心负责人孟庆龙也深有同感。该组织今年6月申报了某大型企业的创投项目,按照协议,可获得10万元用于帮助江西省的留守儿童,“由于提供不了票据,我们最终领到的款额是95000元,另外5000元作为税款扣除了。

  记者了解到,目前江西的民间公益组织获得免税资格和捐赠票据还是报批制,整个过程分别涉及民政部门、税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批过程复杂、手续繁多,多头管理导致协调成本高昂。再加上民间公益组织每年接受捐赠次数极其有限,导致不少民间公益组织在票据问题上直接放弃或购买税务发票。

  改革

  民政“事前监管” 财政可代开票据

  “购买发票这一行为本身就违背了法规,因为做公益不是营业行为。”彭海惠等公益人表示。

  所幸,随着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注册成功,这一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今年4月,“益心益意”终于在市财政局开出了该机构第一张捐赠票据。“当时,捐赠款先打到财政专户,然后我们拿着捐赠合同、银行打款证明去市财政局,财政在账户里查到确有这笔钱,就能够直接打款。”不过,由于银行打款证明要每月初才能领到,这一过程还是拖了1个月。

  8月21日,南昌市民政局、财政局召开了全市社会组织票据工作座谈会,有关负责人就社会组织在票据的申领、使用、管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及相关建议进行了讨论。

  日前,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处负责人熊健平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就票据问题,市民政和财政部门正在酝酿改革,即公益组织获取的捐赠款不再进财政专户,而是进组织自己的账户。但在此之前,受捐组织需携捐赠合同到民政部门进行“是否具有合法的社会组织身份、是否属于合法的捐赠行为”的认定,“这样就划清了各种职责,方便民政部门履行事前的监管。”之后,受捐组织拿着民政部门盖章签字的材料,就可到市财政局办理票据代开。

  不过,记者了解到,最后能否领到捐赠票据,关键还得看公益组织是否“实力过硬”,即注册正规、有完善的财务审计制度、管理意识和财务意识强、捐赠行为符合法规等。“打铁还需自身硬,就目前来看,南昌民间公益组织任重而道远。”省内一位资深公益人如是说。

  ■信息日报记者沈冠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