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晋永涉诈骗罪获刑11年 揭秘10亿元项目如何“裸奔”
子虚乌有的10亿元项目是如何\"裸奔\"的?
——禹晋永涉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11年
潮头过去终知谁在“裸泳”。中国世代投资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禹晋永,因涉嫌合同诈骗被提起公诉。26日,北京市海淀区法院一审认定禹晋永犯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
这个曾在微博上豪气冲天地晒“公司小姑娘拿到六位数的年终奖哭了”、自称拥有博士学历且公司总资产1800余亿元的“资本地产之父”,为何因区区50余万元而身陷囹圄?他“空手套白狼”的伎俩为何屡屡得手?
10亿元土地项目手续资金均不落实,援引林肯名言坚称“遭断章取义”
法院查明,1963年4月出生的禹晋永案发前的身份为北京凯爱投资有限公司和凯爱置业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2003年3月,禹晋永以北京凯爱投资有限公司名义与山东省梁山县人民政府签订《梁山凯爱国际高科技工业园区投资开发经营合同书》,根据合同约定,县政府提供土地使用权1500亩,北京凯爱投资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人民币10亿元。
检方指控,2003年5月至6月,被告人禹晋永在没有落实资金来源,不符合招投标条件的情况下,虚构梁山凯爱工业园项目招投标的事实,以北京凯爱投资有限公司的名义发布招标公告,并以购买标书款和投标保证金为由在海淀区骗取被害单位北京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币52.2万元。
北京中科软公司事业部经理张某证实,他们公司交完钱后,看到项目迟迟没有下文,便催着禹晋永退还已支付的52.2万元,禹晋永于当年10月给该公司发过一份“中标通知书”。后来,禹晋永干脆以中科软公司中标后未及时签合同为由,告知投标保证金已被依法没收。
法院审理查明,在梁山高科技工业园区项目中,项目所涉土地不但未达到七通一平的标准,就连相关土地的征收手续都未能有效落实。禹晋永号称的多种资金来源也都没有实际落实,其个人及公司名下的资产总额远达不到其承诺的投资数额。
宣判前,海淀法院就此案多次开庭。庭审中,禹晋永引美国前总统林肯的名言,称自己遭断章取义,不存在诈骗行为。然而,法院最终判定,禹晋永的行为完全符合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故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2亿元的“空手道”戏法:欠条换发票,发票换贷款
时任梁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的薛兆福证实,签订合作协议后,禹晋永要求梁山经济开发区给他土地证,以便去北京注册公司。因经济开发区无权办理土地证,于是,薛以梁山经济开发区土地管理分局的名义,办理了土地使用证。只有梁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章,没有梁山县政府的章。
此外,薛兆福还应禹晋永的要求,为其开具了总金额为1.93亿余元的山东省行政事业性收费发票。薛兆福称,实际上,禹晋永并未付款,开具发票是因为禹晋永声称要用发票联系贷款。事实上,禹晋永只打了一张欠条,直到后来也没有向开发区投资过一分钱,连办公室都是开发区方面提供的。
“不仅不出一分钱,还凭一张欠条要开发区开近2亿元的发票,拿着这个发票,他去申请营业执照、办贷款都可以,完全就是‘空手套白狼’的手法。”一个熟悉此案内情的人士对记者说。
这位人士同时表示,禹晋永就是拿着只有开发区盖章的土地使用证对外发布招标信息。向禹晋永交钱投标的并不止北京中科软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多家公司向禹晋永和凯爱公司支付了数量不等的投标保证金,其中不乏一些大公司,但只有中科软“死磕”讨钱,其他公司或觉得损失不大或认为被骗了不光彩都选择了沉默。
法院判决书认定,梁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违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和越权办理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最终被禹晋永以个人资产的名义用于公司增资,从而使其原出资50万元的凯爱置业公司获得了上亿元的注册资本。
“禹晋永式忽悠”为何频频得手?
记者了解到,庭审中,禹晋永一直坚称自己具有博士学位,其辩护人也出示了美国西太平洋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和洛杉矶总领事馆教育组的证明。但法院判决认定,禹晋永所持美国西太平洋大学博士学位因无法获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并不被我国认可。
“中国世代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是禹晋永最为津津乐道的职务。记者通过查询香港网上查册中心后发现,这家在腾讯微博上自称“注册资本十亿元港币、总资产1800余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世代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成立于2006年7月4日,注册资本为10000元港币,公司性质为私人公司,两名董事为禹晋永和史某某,该公司已于2011年8月19日解散。
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8月,禹晋永还以中国世代投资控股集团总裁的名义与重庆市大渡口区合作开发钓鱼嘴半岛,号称投资440亿元。此外,禹晋永还试图与天津静海县开展某大型地产开发项目,同样号称投资200亿元。而这些项目后来都不了了之。
熟知房地产行业的北京两高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董正伟表示,作为县政府一级而言,招商引资的冲动很强烈,在全国各地十分普遍,各种优惠政策措施层出不穷,对于一些声称大额投资的公司都视为“财神爷”供奉起来,但一些注册在北京、香港甚至海外的投资公司实际上是“皮包公司”,往往号称注册资金几千万元,租用高档写字楼,出入乘坐豪车,让地方政府信以为真。
为何地方政府频频被类似的“大项目”“大手笔”所忽悠?董正伟认为,根本原因是地方政府追求GDP的政绩和利益驱动,存有侥幸心理,给了这些“皮包公司”可乘之机,这些“皮包公司”取得地方政府的信任之后,获得相关批文证书等红头文件,进而向第三方进行融资,进行招投标,骗取定金、保证金等。投标方将钱汇给这些“皮包公司”后,发现项目没有进展,方知上当受骗。地方政府被骗后,往往不愿意声张,吃了“哑巴亏”。(记者涂铭、孔祥鑫)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