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休言女子非英物 夜夜龙泉壁上鸣
秋瑾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7月15日凌晨,浙江绍兴轩亭口刑场,一代革命女侠秋瑾从容就义。作为一名壮志未酬的女性革命先驱者,秋瑾以她的牺牲进行了革命启蒙,辛亥革命后被誉为“祖国女界革命军中开幕之第一人物”,她短暂的一生也被赋予了悲壮和传奇的色彩。
“人生在世,应当为国报效”
秋瑾(1877—1907),别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汉侠女儿,祖籍浙江绍兴。自幼随兄于家塾读书,尤喜杜甫、辛弃疾诗词,后又从表兄学骑马、击剑,豪侠之气渐长,喜着男装。1896年,奉父母之命嫁给湖南湘潭富豪子弟王廷钧。1902年,王廷钧花钱捐得户部主事,秋瑾随其前往北京。当时正值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后,残墙断壁的破败景象深深触动秋瑾的忧民忧国之心。在1903年写作的《满江红》中,秋瑾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渴望: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然而,王廷钧对秋瑾很不理解,他热衷名利,整日奔波于权贵之门,应酬于酒榭歌楼,两人关系渐趋恶化。秋瑾终于愤然离家出走。她说:“人生在世,应当为国报效,扶助贫困,实现自己的抱负,怎么可以伴随柴米油盐等琐屑之事度过一生呢?”
1904年6月,秋瑾只身前往日本留学,临行前特作《鹧鸪天》一首以言志: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写下七字绝命诗
在日本期间,秋瑾结识了光复会领袖陶成章,从此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
1905年,秋瑾回国筹集革命经费,到上海拜谒了光复会会长蔡元培,后经徐锡麟介绍入会。7月再赴日本,途经黄海,写下“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著名诗句,一时为众多革命志士所传诵。
1906年,秋瑾回国积极联系浙江各地的会党组织,为发动起义做准备。次年5月,秋瑾召集浙江各地会党首领成立光复军,推举徐锡麟为首,她任协领,一起商议起义事宜。其时,徐锡麟通过关系找到庆亲王奕劻的女婿、时任安徽巡抚的恩铭,并在其帮助下被任命为巡警学堂警察会办。不久,恩铭又授给他陆军学校监督一职。在获得了恩铭的信任以后,徐锡麟即与秋瑾定下“皖浙同时起义”的盟约。
1907年7月6日清晨,徐锡麟寻机将恩铭击毙,并率百余人占领了军械所,随后被前来镇压的清军包围,终因力量悬殊,激战4小时后被俘。当天深夜,徐锡麟被剖腹挖心,英勇捐躯。举义失败的消息直至7月9日才传到秋瑾那里。其时,她已将浙江起义的日期推迟到7月19日,在获悉安庆起义失败后,仍计划按照约定日期举兵。但此时清廷早已开始四处搜捕革命党。7月13日下午,清军包围了大通学堂,秋瑾率领未撤走的学员奋力抵抗,但寡不敌众,不幸被捕。她苦心经营的光复军起义,就这样尚未正式发动便被镇压了。
据秋瑾弟弟秋宗章回忆,山阴(绍兴当时分山阴、会稽两县)县令李钟岳率军包围大通学堂时,曾在门外向士兵大呼“但加逮捕,弗许伤害”。秋瑾被捕后,先是押在山阴狱中,绍兴知府贵福要李钟岳严刑拷问,但是直到第二天,李钟岳仍不肯刑讯逼供,只是让秋瑾写供词,于是留下了传世的“秋风秋雨愁煞人”这七字绝命诗。
贵福怀疑李钟岳有意偏袒秋瑾,在得到浙江巡抚张曾敭同意“将秋瑾先行正法”的复电后,立即召见李钟岳,令他马上执行。李钟岳先以“供、证两无,安能杀人”为理由拒绝行刑,最终却不得不执行命令。
时已子夜,李钟岳提审秋瑾,告诉她“事已至此,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意,幸亮之也”。说完,他当场“泪随声堕”,身边的吏役也都“相顾恻然”。7月15日凌晨,秋瑾慷慨就义。据当时《时报》报道,行刑队伍“行至轩亭口,秋瑾不作一声,惟注视两旁诸人一周,即俯首就刑。观者如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