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常见烹调法 让孩子的饭菜没营养
你或许是个能煮一手好菜的妈妈,也能做出一桌让宝宝乖乖吃饭的菜式,是个很棒的妈妈。可是妈妈们,你们确定你们的烹饪方式能够尽大地留住食材的营养吗?
煮牛奶
错误的烹调方式:每天早晨把牛奶倒入锅中,大火煮沸。
正确的烹调方式:煮牛奶时,首先,加热要快,使温度迅速上升,千万不要火未旺时就把奶锅放到火上。其次,不要把牛奶煮沸,看到牛奶表面膨起很多泡沫,就及时取离火焰中心处,稍停片刻就可以了。
煮鸡蛋
错误的烹调方式:煮鸡蛋时注入多半锅水。
正确的烹调方式:鸡蛋于冷水下锅,慢火升温,沸腾后微火煮2分钟,停火后再浸泡5分钟,这样煮出来的鸡蛋蛋清嫩,蛋黄凝固又不老。将鸡蛋放入,煮到水将干为止,有的鸡蛋甚至已经煮破。鸡蛋若煮不得法,蛋白、蛋黄都很硬,这样不利于消化吸收。
淘米
错误的烹调方式:淘米时反复清洗,直到淘米水清澈为止。
正确的烹调方式:淘米肘多放点水,快速清洗两次即可。根据实验,大米中的维生素B1,经一次搓淘后减少70%,两次后减少80%。维生素B1不仅能增进食欲,还能维持胃肠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参与糖的正常代谢。人体缺少维生素B1,糖的代谢就会受到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活动会出现紊乱。
炒菜
错误的烹调方式:经常做一些二次过油的菜肴,也就我们所说的先炸再炒。
正确的烹调方式:减少大火热炒。改用蒸、卤、烫、煮等烹调方式。选择含单不饱和脂肪多的植物油,如橄榄油、茶树油、花生油等。油炸食品含有大量的自由基、过氧化物与致癌物质,增加罹患癌症的几率。而且高温会使食物中的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D等营养素被破坏,几乎没什么营养可言。
洗菜切菜
错误的烹调方式:先切菜然后洗菜,或将菜浸泡在水中。
正确的烹调方式:先把蔬菜整个儿浸泡、洗净,入锅前而且不宜冲泡太久,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
焯菜炒菜
错误的烹调方式:焯菜时冷水下锅,炒菜时要慢慢加热
正确的烹调方式:焯菜时热水下锅,炒菜时急火快炒。通过旺火急炒的方法,可缩短菜肴的加热时间,降低食材中营养素的损失率。例如,猪肉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如将猪肉切成丝,旺火急炒,其维生素B1的损失率约为13%,而切成块用文火炖,维生素B1的损失率则约为65%。
三种烹饪方式留住营养
1.米、面等主食的合理烹调
淘米时,随淘米次数、浸泡时间的增加,米、面中的水溶性维生素和无机盐容易受到损失。做泡饭时,可使大量维生素、无机盐、碳水化合物甚至蛋白质溶于米汤中,如丢弃米汤不吃,就会造成损失。熬粥、蒸馒头加碱,可使维生素B1和维生素C受破坏。很多油炸食品,比如炸薯条等,经过高温油炸,营养成分基本已损失殆尽。总之,在制作米、面食品时,以蒸、烙较好,不宜用水煮、捞和油炸,以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2.肉类的合理烹调
一般来说,肉类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因性质比较稳定,在烹调过程中损失较少。烹调时以红烧、清炖,维生素B1的损失最多,高达60-65%,蒸和油炸损失为45%,快炒亦损失13%。肉类中所含的维生素B2,清蒸丸子损失为87%,红烧、清炖肉块损失40%,快炒肉丝仅损失20%。
3.蔬菜的合理烹调
蔬菜含有丰富的水溶性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无机盐,如烹调加工方式不当,很容易被破坏而损失。比如,把嫩黄瓜切成薄片凉拌,放置2小时,维生素损失33-35%,放置3小时,损失41-49%。
炒青菜时若加水过多,大量的维生素溶于水里,维生素也会随之丢失。包馄饨时,我们总是把青菜先煮一下,挤出菜汁后再拿来拌馅儿,维生素和无机盐的损失则更为严重。
菠菜中含有大量的草酸,溶于水进入体内后,易形成不溶于水的草酸钙,妨碍人体对钙的吸收。科学的吃菠菜的方法,应将菠菜加水稍煮后,把汤倒掉,再凉拌着吃。
胡萝卜含有大量的β-胡萝卜素。但它们只存在于细胞壁中,必须经过切碎、煮熟及咀嚼等方式,才能加以利用。另外,β-胡萝卜素是一种脂溶性物质,因此生吃或者烧汤都不能加以吸收。最科学的烹调方式是切块和肉一起炖20分钟左右。
烹调蔬菜时,许多妈妈们头疼的事情就是维生素的保留,那么如何才能留住维生素呢,小编给您支支招。
1、清洗各类原料,均应用冷水,清洗时间要短,不能浸泡或长时间搓洗。
2、要遵守先洗后切的原则,先切后洗会使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损失。
3、在饭菜质量要求允许的情况下,原料尽量切得细小一些,以缩短加热时间,有利于营养素的保存。
4、原料尽量做到现切现炒、现做现吃,避免较长时间的保温或多次加热,可减少维生素的氧化损失。
5、在焯菜、做面食时尽量不加碱或碱性物料,这样可避免维生素、蛋白质及矿物质的大量损失。
6、在口味允许的前提下可多加醋,这样便于保护维生素,促使钙质吸收。
7、鲜嫩原料提倡旺火快速烹调,缩短原料在锅中停留的时间,这样能有效地减少营养素受热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