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改造低产田推“第二粮仓”计划
中科院专家25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中国今年将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的6个市、县大面积推广实施“第二粮仓”计划。未来五年,这一计划或将在全国全面推开。
据悉,由中科院及地方科研院所、企业共同参与的“第二粮仓”计划旨在通过最新科技成果改良土、种、肥、机械及实施物联网全产业链技术集成,以改造中低产田,实现粮食绿色增产增效。
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技术生物所副所长吴丽芳介绍说,按照目前在安徽北部预研项目取得的成果,全国仅在河南南部、山东南部、安徽和江苏北部组成的黄淮海平原南片6000-7000万亩中低产田,就有180亿斤粮食的增粮潜力。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一直将粮食安全视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通过“高产创建”、“粮丰工程”等科技计划,中国粮食单产不断提高。
然而,中国的高产田(第一粮仓)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进一步增粮的空间有限,且在高产田增粮需要加大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由此带来环境污染风险和粮食品质隐患。以中低产田改造为目标的“第二粮仓”计划,便是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希望工程”。
中国科学院2015年1月启动了“第二粮仓”预研项目——“淮北科技增粮县域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
全程参与该项预研工作的吴丽芳介绍说,项目实施一年以来,围绕淮北砂姜黑土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良种缺乏等问题,项目组进行了相关技术研发,取得多项进展。
专家们利用粉煤灰、生物炭、秸秆等废弃物结合酶促剂技术进行砂姜黑土改良,并研发了秸秆还田助剂、生物菌肥等技术产品;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研发示范了应急灌溉和水肥一体微喷灌技术产品和多个高产抗病农作物品种;项目还研发出环保化肥和农药控失技术、喷药机器人智能农业装备等。
在预研基地龙亢农场,专家们建立了全国物联网平台、大豆种质资源溯源系统和“互联网+”的植保服务模式。
“我们在预研项目中已经形成一条‘良土-良种-环保肥-环保药-智能机械-物联网’创新链,带动‘种业-肥业-药业-农机业-信息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实现农田设施化、栽培技术生态化、作业机械化、管理智能化、土壤健康、生产力持续、经济效益显著的目标。”吴丽芳说,预计每亩节本增效20%-30%(200-300元),相当于每亩生产成本的一半。
在项目预研县安徽涡阳,多项农业新技术集成加速了吨粮田(周年亩总产超过1吨的田)建设步伐,去年全县推广吨粮田60多万亩,提前一年实现吨粮县(耕地周年平均亩产超过1吨的县)。
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副院长江海河认为,在安徽预研基地,课题组已初步建成了粮食稳产增效的绿色现代农业,为推动国家“第二粮仓”计划的全面实施,提供了示范样板和整体建设方案。
“‘第二粮仓’计划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是中国土地产粮能力的一种储备,将带动低中产田地区的广大贫困人口脱贫。”江海河说。(记者蔡敏、詹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