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充实内涵 服务区域提升发展
南昌大学
2013年,学校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及省委全会、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发展目标,坚持 “强学科、精管理、惠民生、兴实干”的发展思路,加快科技协同创新,努力提升科技竞争力,在各级政府部门与领导的支持关心下,在兄弟单位的帮助下,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足,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一)抓重点重大项目立项,项目数和经费数继续保持高位
2013年新增科研项目1654项,合同经费达3.91亿元(其中纵向979项,经费2.06亿元;横向675项,经费1.85亿元),比2013年的3.88亿元略有增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76项,资助经费8330万元,其中重点项目2项。
(二)整合资源推进协同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取得新成就
新增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器械工程研究中心。获批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与食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鄱阳湖流域绿色崛起水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省科技厅新批准组建4个重点平台:“江西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神经外科重点实验室”、“江西省血液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人工关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截止当前,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教育厅“311工程”高水平创新平台6个。
(三)进与培养并重,加强科技人才与创新团队建设
“半导体照明技术创新团队”入选国家科技部首批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梅林博士受聘南昌大学特聘教授。刘耀彬教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个,8人入选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
截止当前,有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3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人,省科技厅“优势创新团队”12个;“长江学者”5人,“千人计划”3人,“井冈学者”5人, 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33人。
(四)加强原始创新积累,科技成果与奖励成就斐然
1 .专利获批再上新台阶。 新增授权专利312项:发明专利100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比上年增加28.2%;实用新型专利212项。涉及装备制造、食品、材料、化学化工、半导体照明、生产安全、生物制药和民用等多领域。
2 .论文论著质量进一步提升。 全年学校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论文共计531篇,其中SCIE论文531篇,比上年增长13.2%;EI论文343篇(不含会议),比上年增长28.5%;ISTP论文188篇。
3 .一批科技成果获奖。 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触变锻造轻质合金的关键技术。获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由第二军医大学和我校一附院联合申报的“烧伤相关肺损伤系统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南昌大学一附院单位排名第二,南昌大学郭光华个人排名第二。
(五)依托校外平台基地,推动科研重力前移
学校先后与南昌市、宜春市、赣州市、樟树市、如皋市、吉首市、启东市、鹰潭市经开区、南昌工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华菱集团湖南衡阳钢管(集团)有限公司等政企单位进行科技合作洽谈,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
学校依托各地市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筹建地方产业技术开发平台,打造一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以校外平台基地为窗口,推动学校科研重力前移。现已建成或拟建一批基地:南昌大学(丰城)低碳生态科技示范园、南昌大学(宜春)锂电及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南昌大学鹰潭铜精深加工研发基地、南昌大学萍乡新材料研发基地、南昌大学生物质转化产学研基地(萍乡)、南昌大学油茶产业产学研基地(进贤)、南昌大学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产业化基地(新余)。
(六)活跃学术思想,大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全年组织各类学术报告会150余场。大型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术论坛10余场。按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要求,成功举办南昌大学2013年科技活动周活动。组织协办“第七届两岸四地大学生科技文化夏令营”,推动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大学生们活动交流。南昌大学申报的“科学普及、科技创新”科普直通车项目入选2013年度江西省科协学会科普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我校科协是全省唯一一个入选此项项目的高校科协。
(七)适应学校发展需要,加强机制体制改革
围绕学校内涵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工作,系统谋划关键核心指标突破。制定《南昌大学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实施意见》、《南昌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与管理实施意见》等。根据学校科技创新发展新需要,正着手修订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高水平科技成果奖励”、“科学研究培育计划”等一批制度。
二、工作体会
1. 领导重视与支持。 相关部门领导多次来我校进行科技创新工作调研、座谈与讲座,并现场指导一些重要问题的解决,如科技奖励申报工作、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工作、项目经费使用与监管、科技管理机制体制改革工作等。
学校党委行政也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在今年的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动员大会、交流座谈会上,多位校领导亲自进行动员,并与各位教师分享成功经验。基金工作已经成为学校、院系、老师高度重视的基础性工作,申报数量逐年稳步增加。
2 .开展合作交流。 科学研究要顶天立地,既要对接国际前沿,更重要的还是与江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结合江西、鄱阳湖流域的发展实际来谋划、找切合点,更好的为江西的发展服务、做贡献。我校企事业科技项目经费的80%来自本省,校外产业基地的建设也得益于我省地方政府、企业、资源市场的支持。
三、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1 .科研规模总量还有待提升。 一些关键核心指标还没能突破,严重制约学校的内涵发展。我们建议加强学院(二级单位)的目标考核;改革科研奖励、职称评聘办法,引导高水平成果的产出;设立培育基金,遴选好的苗子,实施科学研究重点培育计划。
2 .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经费使用需要进一步规范与监管。 应按项目分类,实施校院(部)二级管理,设立专门岗位,加强科研经费预算、使用、结题审计管理。
四、2014年科技工作重点
拟从一个计划,两类政策和三项改革入手,全面开启新时期科技工作。具体如下:
1 .一个计划。 南昌大学科技核心指标突破计划。该计划实施期为三年,从拔尖人才、科研平台、高端成果、重大项目等方面实施遴选与培育,力争近期实现科技核心指标的突破。
2 . “ 进口 ” 与 “ 出口 ” 两类政策。一是 在学院成果奖励的基础上,制定基于“缺什么补什么”的校级高水平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围绕论文、奖励、知识产权、立项和成果转化等内容,鼓励教职员工开展科技活动。 二是 制定南昌大学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办法。支持教师和学生外出创办科技型企业或文化创意企业,必要的时候可以设立创业基金给予扶持;鼓励科技成果转化,重视知识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分量,成果转让收益的大部分可以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及其团队;继续做好工业研究院的建设与运行工作,使其成为广大教师紧扣区域地方经济发展、“讲江西话、办江西事”的重要阵地。
3 .三项改革任务。一是 学术共荣的协同机制。破除机械的学科间障碍,探讨理工与医学、理工与文科、医学与文科等学科之间的学术协同发展机制,开拓富有成效的交叉学科与前沿学科领域。 二是 目标导向的评估机制。完善以学院、独立院所等二级单位为对象绩效评估机制,合理的将一些科研成果指标下达到评估对象,最大限度的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定期将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并将结果与资源结合,营造比学赶超的良性氛围。 三是 校院两级的服务体系。建立基于“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校院两级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将部分管理内容交与学院,(大)部分管理经费切快到学院,学院设置科研办公室和专职管理人员。校级管理部门充分行使“纽带”和“桥梁”作用,与大家一起“上蹿下跳”、“左右逢源”,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