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科技学院九大举措打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

29.10.2015  19:20
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注和肯定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创新正在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拿什么拥抱万众创新时代?近日,江西科技学院校园里师生创新热情掀起了新高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简报》整版推介我校创新创业教育九大举措,进一步增强了全校师生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信心。”江西科技学院师生纷纷表示,参与创新活动热情迅速升温。     据悉,《教育体制改革简报》由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发,分送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以及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等。新近2015年第92期,该简报以《江西科技学院:打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为题,整版刊发江西科技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采取九大措施,着力打造“三个摇篮”(工程师的摇篮、中小企业主的摇篮、知识产权的摇篮),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作为江西省两所首批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之一,江西科技学院打出成立创新学院、建设创新班组、建设大学科技园等一整套“组合拳”,全力打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      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学校创新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学生、教学、科研的校领导任副组长,团委、教务、财务、就业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定期研究部署创新工作,统筹教育资源,决定重大事项。二是在各二级学院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小组。院长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任副组长,团总支书记、教学秘书、学工秘书、教研室主任等参与,负责本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工作。 强化创新教育。学校制定了提高在校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创新意识的意见,从三个方面贯彻创新教育理念:一是编写校本教材。成立由校长牵头的创新教育教材编写小组,编写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创新教育系列教材。二是开设《创新方法》等必修课程。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升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化以及创业发展需求的水平。三是将创新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实践活动学分,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得至少6学分方可毕业。      成立“创新学院”。 学校统筹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管理创新创业基金使用,组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计划,组织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建设维护创新创业工作信息服务平台等。      建设“创新班组”。 学校在各教学单位内部,成立形式多样的创新班、创新小组,形成“学院+班组”的创新教育管理模式,目前共有各类创新班23个、创新小组100余个。学校为每个创新班配套1万元创新基金,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近年来,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热情高涨,以创新创业类竞赛为例,2014年共组织学生12786人次参与竞赛72项,获省级以上奖项402个(国家级21个,省级381个)。其中,创新班、创新小组有82.3%的成员参与其中。      加强师资建设。 学校出台《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工作量计算方法》和《关于鼓励师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及技能型竞赛活动的奖励办法》,将指导学生创新活动作为考核教师工作量的重要内容。创业导师每结对一名大学生或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阶段指导服务的,给予课时辅导补助,认定教学工作量,计入年终量化考核,并且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 鼓励专利申报。学校把专利申报作为推进创新教育的重要抓手,2014年,学校与江西省知识产权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参与专利申报,申报费用享受教师同等资助政策,还在评先、评优、评奖助学金等方面优先考虑。截至2015年4月,学生已获专利授权46项。      建设大学科技园。 学校建立省内民办高校第一个省级大学科技园,为大学生和校友提供创新创业服务。配套制定20余项管理制度,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免费代办工商执照、税务登记等多项优惠政策。利用科技园平台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现入驻企业60余家,其中师生自主创办的占入园企业比例的44%,校友创办的占入园企业比例的31%。      强化学生社团建设。 学校以学生社团“蓝色技术工作室”为模式,组建、改建一大批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搭建载体。2014年首届江西省高校专利成果交易会上,大四学生熊博带领蓝色技术工作室团队研发的“无人运输车”,引起各方关注。      完善激励制度。 学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基金和专项奖学金,定期组织专家评选认定学生创新创业成绩与成果,定期评选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之星”、“自主创业之星”、“创新创业之星”等,对优秀学生、优秀指导教师、优秀项目(活动)、优秀组织单位予以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