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惠民全覆盖昔日穷村变福村——内蒙古“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巡礼

11.10.2015  21:06

  9月18日,朝霞映在内蒙古兴和县鄂尔栋镇十一号村院墙上,看着全村远景规划图、“十大工程简介”、村容村貌照片,65岁的老村长曲祥难掩激动:“我们村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从我爷爷起就在这里生活,以前什么样,现在什么样,我一清二楚。现在家里家外都美起来了。

  让老村长激动不已的变化,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

  因地制宜,农牧民家园换新装

  内蒙古地域辽阔,大部分国土面积是农村牧区,有超过1000万人生活在这里。到2013年底,全区有8868个嘎查村(行政村)没有街巷硬化,6000多个嘎查村没有标准化的卫生室、文化室、便民连锁超市,180多万农牧民(包括10万师生)饮水不安全,157万农牧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52万户农牧民住在危草房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针对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的现状,2014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决定用3年时间,投入800亿元,全面启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即在全区实现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嘎查村街巷硬化、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嘎查村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事业保障“十个全覆盖”,以此促进并实现农村牧区面貌在2017年自治区成立70年大庆之前有根本改观。

  “十个全覆盖”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对农村牧区投入规模最大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自治区要求12个盟市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截至目前,自治区已开工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嘎查村达9388个,完成投资561.04亿元。

  呼和浩特对全市965个行政村进行了科学规划,靠近城镇的105个行政村,让村民变市民,村庄变社区,直接融入城镇化。对于平原地区,水土条件比较好、水利条件比较好的500多个行政村,就地实施“十个全覆盖”,缺什么补什么。还有300多个自然条件差的村,采取生态转移、扶贫转移的模式,进行转移安置。呼和浩特市委负责人说:“‘十个全覆盖’不能搞豪华版新农村,也不能搞没人住的‘鬼村’。”

  锡林郭勒盟按照单户散居生态家庭牧场、浩特聚居联户经营、原址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移民新村特色产业、城镇聚居多种经营等5种模式分类推进。赤峰市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思路,把2089个行政嘎查村和76个国有农牧场划分为乡村旅游带动型、生态建设带动型、现代农牧业带动型等9个不同的发展类型,实施分类推进。

  经济发展相对较差的乌兰察布市,通过逐户上门调查、建档立卡摸底,确定了以561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为重点的“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工程,并与“十个全覆盖”建设相结合,年内重点抓好144个重点贫困村的资金整合,每个村整合资金不低于800万元的目标。每个贫困户需要什么,政府就冲着这个方向进行帮助。说起打机井,四子王旗大杨油房村40岁的村民杜景平高兴地说:“老井水不够浇地了,全村人一致要求打井,政府扶持,我们投入人工就行了。

  尊重民意,按农牧民需求建设家园

  农牧民需要什么样的村容村貌,就设计成什么样,立足现实条件改变农村面貌,这是“十个全覆盖”的出发点。各盟市还根据各自不同情况,把现代农牧业、扶贫攻坚、乡风文明、文化旅游、乡村公路建设等项目进行“10+N”追加,尽心尽力惠民生。

  锡林郭勒盟急农牧民所急,创造性地提出在牧区以“房水电讯”四大工程为重点,全面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思路。武德新老人是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桑宝拉格苏木的牧民,住了30余年的土坯房因为年久失修,早已破旧不堪。2014年,旗里实施“十个全覆盖”,在危旧房改造工程中为他家新建了房屋,共花费6万元,他自己只掏了1万元,其余的都是项目补助。

  国庆节前,苏尼特左旗满都拉图镇萨如拉塔拉嘎查牧民呼格吉勒图一家,搬进了110平方米的牧民新居。新房装修得和城里房子一样精美,上下水、暖气、长电一样都不缺,并且做了保温层。呼格吉勒图笑着说:“没有‘十个全覆盖’工程,我们也住不上这么好的‘洋别墅’。

  一走进卓资县伏虎村68岁村民李银祥的家,李大爷就拿出了明白卡:“你要了解的都写在这上面了。

  这是一张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危房改造及院落整治农户明白卡,上面有他家房屋改造现状图和改造建设示意图,以及房屋改造所花费用明细。“有了这张卡,各家房屋是咋改造的,花了哪些钱,都清清楚楚。

  卓资县在工程建设中,牢牢把握文化是魂、乡愁是根、产业是基的思路,统筹考虑民俗文化、地缘特点、旅游资源、产业布局等因素,提出一定要“留住村民乡情,留住农村风貌,留住田园风光”。

  “看看政府想得多周到,出资修了村中心的院墙和地面。这下可好了!我家的门正对着村中心的戏台子。下一步,我准备开个农家乐,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游玩。”家住梨花镇土城子村的王秀兰畅想未来。

  土城子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是历代北方要塞。现在村北仍然矗立着依山而建、墙体斑驳的古城墙。北面是白桦林,东面是大黑河湿地,赵长城、古栈道、烽火台等历史遗迹仍有迹可循。依靠这些旅游资源,村民们及时抓住工程建设的商机,纷纷建起了农家乐。

  家里家外的环境好了,农牧民的心舒畅了,脸上的笑容多起来了。有的村自发成立村委会卫生管理小组,对自然村分片分工,还配上了卫生员,设立了垃圾堆放点,并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路上有个纸片儿、烟头,谁看见都会捡起来,丢进路边的垃圾箱。

  真抓实干,干部辛苦指数换群众幸福指数

  今年是内蒙古实施“十个全覆盖”推进力度最大的一年,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十个全覆盖”观摩检查活动,党政四大班子、各盟市厅局主要领导深入嘎查村,一个个看,一户户问,督导检查、学习借鉴相结合,一些懒政、不作为的地方主要领导被提醒、批评,甚至免职。9月,自治区党委又组织全区万名干部下乡驻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确保各地区嘎查村项目任务有人包、有人管。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说:“要把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锻炼干部、考察干部的主战场,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锡盟14005名干部进蒙古包、坐热炕头,面对面与群众“掏心窝子”,了解群众所思所盼,讲政策、说思路、唠措施、谈协调。兴安盟把群众作为工程建设的主体、推进的主体、受益的主体,充分发挥乡村两级干部示范引领作用,逐村逐户发放蒙汉文宣传挂历、明白卡30万份,组织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德高望重的“明白人”参与推进和管理,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在锡林浩特市贝力克牧场,记者碰到了前来挂职的3位年轻干部恩克那顺、额日登尼和额尔敦巴图。

  “在这里,我更加了解了老百姓生产生活需求,也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提升了自己的工作能力。

  “在场部,大家共同上一线干活,非常累,但看到贝力克一天天变好了,也非常有成就感。

  “‘十个全覆盖’让老百姓住上了新房,今年我们还给新房加了保温层,让大家不仅有新房住还要住得暖和。”

  “这3个年轻人进入角色快,工作做得踏实,的确为我们‘十个全覆盖’的推进分担不少。”贝力克牧场党支部书记包永前赞不绝口。

  麻斯他拉嘎查村支部书记乌云达来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老百姓见到干部都“围着”。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岭航村村民张奎明的妻子说:“我家的新房建得这么好这么快,村里的变化这么大,一要感谢党的好政策,二要感谢这些好干部。”张奎明接过妻子的话:“你瞅见了吧,小姜来咱村的时候,还是个白白嫩嫩的小伙子,现在都晒黑成啥样子了。”他说的“小姜”,就是成吉思汗镇副镇长姜君勇。

  黄河从呼和浩特市托县郝家窑村边缓缓地流过,沿着黄河向东看,一排排的房子头戴红瓦帽身披黄纱映入眼帘,漫山遍野的葡萄架起伏着伸向远方。

  “环境美了,足不出户就能把农产品卖出去,以前1块钱的葡萄现在能卖到10块。”当了16年村支书的郝争平自豪地说,“村里大大小小农家乐有31家,收入非常可观。几年前我们还是县里倒数的贫困村,现在成了幸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