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座历史窑炉明清御窑爁熿窑挛窑展示
明清御窑“爁熿窑”挛窑展示
8月16日上午,明清御窑“爁熿窑”挛窑在古窑民俗博览区对游客展示,这将是景德镇最后一座历史窑炉营造技艺的展示。
当天上午,记者来到古窑民俗博览区明清御窑内,挛窑师傅余和柱和余云山正在用窑砖和挛窑泥砌窑身、窑门,并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现场还看到拍摄《景德镇》纪录片的央视栏目组也在对老师傅的挛窑技艺进行拍摄。导演崔凯对记者说:“瓷器是火与土的艺术,它们之间的‘融合’必须要有容器,而窑就是‘融合’的容器。手工挛窑这个技艺已经传承了数千年,我觉得有必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给记录下来,向全国观众展示这门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把桩师傅胡家旺介绍,几百年来,随着窑炉的改革,传统的窑炉被历史淘汰,也没人去关注。现在把它们挖掘出来,这是相当难的。因为毕竟是几百年前的窑炉,遗留下来能看到的就是地下结构,其他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所以从对古窑址的考察,然后根据文献记载进行研讨,按照窑炉功能、烧制品种、达到的温度等等来合理地安排窑炉结构,再进行设计,整个窑炉的挛窑过程非常长难度也非常大,因为我们不光是恢复原貌,还要恢复它的实际功能。同时挛窑的每道工序都非常重要,从选址、定窑高,到砌窑墙、窑顶、烟囱等,哪一道工序上都不能马虎,完全是按照历史原貌传统的做法,包括建筑材料象窑砖、砌窑的泥土都是传统的做法。
据了解,爁熿窑将和色窑、匣窑于10月瓷博会期间进行三窑复烧点火,进一步让景德镇走向世界,使人们真正享受到文化,将景德镇的陶瓷文化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爁熿窑:
明清御用瓷窑之一,烧制中、低温颜色釉瓷,也为漏釉的瓷器补釉后复火烧炼。窑室宽一点八米,进深一点六米,高二点一米。中、低温颜色釉瓷一般是在素白瓷或涩胎上施釉后第二次焙烧而成。釉面虽然硬度较低但颜色均匀、光亮。匣窑,明清御用窑炉,专门烧制窑具匣钵。窑室宽二点四米,进深二点二米,高二点二五4米。使用匣钵装坯烧炼,可以提高瓷制品的质量和产量。匣钵类型有龙缸大匣,有装烧不同圆器、琢器的大小匣钵。清以后有大器匣钵、小器匣钵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