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端端:“回炉”的申报材料藏着啥潜台词

26.03.2015  11:15

  昨日有消息称,全国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已基本完成了个人有关事项的集中填报工作,而且要做到“凡提必查”。不过很多人不清楚,组织部门对申报材料如何进行严格核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一些渠道了解到,目前对于领导干部报告的个人事项,有十几个部门联合进行核查,有官员因表格不准确被多次退回要求重新填写。(3月25日北京青年报)

  一次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的集中填报,不仅涉及领导个人的工资、房产、婚姻、股票等情况,更囊括了家人的情况,并且领导干部填表之后,十多个部门将联合审查官员申报的事项。今年还将随机抽查比例由目前的3%至5%提高到10%,而且要凡提必查。然而,在官员任前公示个人财产大势所趋的情况下,仍有一些干部填写个人信息“缺斤短两”,房屋面积“缩水”,少报的有之,数据不准确的有之,导致填报内容“失真”,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流于形式。

  不禁纳闷,在从严管理干部的新常态下,为何仍有少数人“顶风作案”,一次填报数据不准确,情有可原,可能是因为填报内容详细,需要斟酌的地方比较多,那么为何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反复复的“回炉”呢?为何不敢将个人信息光明正大的放在众人眼中暴晒?分析原因,其一,有的领导干部心中有“”,打着“小算盘”,愿意报就报,不愿意报就不报,敏感的就虚假填报,对于个人的住房、存款和有价证劵不敢、不愿、不想公布于众,心存忌惮,妄图用不实、不具体、漏报虚报来蒙混过关,以为瞒报就躲避组织的审查。其二,个别领导干部耍小聪明,认为《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只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无人核实和追究,在填报时虚与委蛇地应付,这样的一纸表格,根本形不成实质性的约束。

  笔者认为,“回炉”的申报材料藏有多少潜台词?官员瞒报、虚报财产实属此地无银三百两,到底又有何难言之隐呢?必须揭开隐藏“秘密”在背后的面纱,纪检监察部门应当积极介入,顺藤摸瓜,真查实核干部的“家底”,对官员“瞒报财产”一事深查细究,挖掘背后的“猫腻”,看是否存在不清不楚的来源不明的收入以及违法所得,一旦发现存在着腐败问题,严肃惩处,说不定真还有预想不到的“收获”。

  此次,中央组织部发出通知,对做好2015年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作出安排,充分体现了“广”、“”、“”、“”和制度建设的“双重自觉”,更塑造了我们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了对领导干部监督、约束和警示的作用。其中,特别对“心里有鬼”官员“瞒报财产”追责不再“轻描淡写”,而要深查细究,挖掘背后的“猫腻”,倒查责任追究,一旦发现存在着腐败问题,那就必须依法依规追究责任,严肃惩处,让领导干部感到戒尺在侧、利剑在悬。

  因此,一方面,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贵在从严,要突出制度执行的刚性,加大核查力度,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监督结合起来,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各项监督制度,形成监督的网络和合力,让官员、家人的个人财产、收支状况公之于众,让群众一目了然,增加公众知情权,对那些一边喊反腐一边搞贪腐的官员,更要严肃惩处,绝不姑息。

  另一方面,党员干部要讲规矩守纪律,严守党纪国法底线,对党忠诚,如实填报个人有关事项,不遮掩、不妄为,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管好自己,依法用权、秉公办事,进一步加大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力度,提高全社会尊重规则、遵纪守法的意识,减少腐败等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