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下的文港 亟待闯品牌之路突围

21.11.2013  10:50

    11月19日,在初冬暖阳照耀之下,进贤县文港镇迎来本月农历十七的开集。上午10点,文港皮毛市场内人声鼎沸,数百个出售毛笔笔头和笔杆的档口整齐排开,各制笔作坊主与来自各地的毛笔经销商愉快交谈着。

    早在唐初,文港已有笔市,时至明清,文港毛笔进入鼎盛时期,在中国近代毛笔史三大家中,文港得其二,“周虎臣”、“邹紫光阁”毛笔名扬海内外。如今,文港传统作坊魅力依旧,诸多知名画家慕名而来。与此同时,部分作坊开始涉足电子商务,文港毛笔正式入驻网店。但是,因为没有足够响亮的品牌作支撑,文港毛笔在“走出去”的道路上或面临止步不前的危险。

   好手艺带来好收益

  作为当今中国的“华夏笔都”和“中国毛笔之乡”,目前,文港镇的毛笔生产企业、作坊多达3000家,钢笔、圆珠笔、水笔生产企业105家,从业人员有3万多人,其中毛笔技工1.2万人。

  在文港众多制笔人中,8岁开始学艺、从事毛笔制作50多年的周鹏程是佼佼者之一,被誉为“文港毛笔制作技艺传承人”、“中国笔王”。

  “以前别人说江西笔不好用,我很不服气。”19日上午,记者来到周鹏程家位于文港大道上的制笔作坊采访时,他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文港还是个有笔无市的地方,在笔的名气、品牌上无法与素有“湖笔之乡”之称的浙江善琏镇相比。那时,他带着自己制作的笔前往外地做推介,但总被泼冷水。不甘心被比下去的周鹏程于是拜托各地的书画名家试笔,请求对方提出意见,然后自己再回家对照祖传工艺研究改进方法。到了90年代初期,文港笔市终于初具规模,周鹏程制作的毛笔也逐渐被认可。

  现居北京的书画名家裴士戒是周家的老客户,在裴老看来,周家制作的毛笔集笔头尖、笔锋齐、笔身圆、笔毛健等特点于一体,用着十分顺手。“他们家的笔材料选择精,做工细致,改变了我对江西笔不好用的印象。”裴老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他现在还经常推荐学生来周鹏程家买笔。

  周鹏程的儿子几年前为家中作坊开了网店,裴老的学生买笔就只需要动动鼠标。据介绍,周鹏程家的毛笔以高端笔为主,但因为毛笔质量好,做出的笔几乎不愁销,虽然作坊中制笔人员只有4人,每日产量不超过50支,但每年该作坊的收益至少有20万元。

   创新为产业注入活力

  文港镇文化站站长吴国华告诉记者,除制笔工艺日臻成熟外,文港镇近年在产业聚集方面也颇有成效,现已形成笔类制造、制笔零配件、制笔表面处理、制笔模具加工、包装、专业运输、原材料供应、专业市场等一整套完备的体系。吴国华说,该镇在外销售窗口有5000多个,几乎遍及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

  记者采访发现,在文港毛笔产业链愈拉愈长之际,部分作坊抱团发展成为新的发展态势。在这一点上,文港笔研师朱耀胜感触很深。“前两年河南的企业来文港下了200万元的毛笔订单,但是一开始没有人敢接。”朱耀胜说,后来有一个家庭作坊鼓起勇气接了下来,但因为手工制笔产量有限,该作坊只能找其他作坊分担,结果各家成品质量良莠不齐,最后交出的毛笔对方并不满意。

  由此,朱耀胜明白,小型作坊应该抱团发展,进入大作坊前,各作坊制作标准一定要统一。随后,朱耀胜把自家的作坊和哥哥家的合并,并在镇里租下厂房,同时从别家作坊聘请了20多个人成立了一个大作坊。“现在我们的经销店遍布全国,生产的毛笔销往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朱耀胜说,大作坊每日产量在2000支以上,此外,该作坊在网上也有直营店,网店的销售额约占总销售额的20%。

  朱耀胜算了一笔账:普通小作坊的夫妻俩如果在大作坊做毛笔,每人每月可挣3000元左右,一个家庭一年就超过7万元。“若他们在家自己做毛笔,由于没有固定的销售市场,一年的收益很难达到这个数字。

  与朱耀胜一样有创新眼光的还有文港最大化妆刷厂的负责人吴节平。1996年,吴节平带着文港毛笔闯深圳,后与台湾企业合作做起了化妆刷生意。2009年,考虑到文港拥有劳动力、原材料等优势,吴节平将化妆刷厂搬回了文港。如今,借助网络销售,吴节平的化妆刷厂已创出了自主品牌,产品已成功销往美国、俄罗斯、乌克兰、越南等多个国家,今年,该厂的销售额有望突破2000万元。

   品牌短板待补齐

  “文港毛笔的产业链完整了,现在就缺品牌。”通过走访,记者发现,谈到文港毛笔的未来,许多制笔人都不约而同提到了文港毛笔品牌的创建。

  记者了解到,较之文港毛笔,善琏湖笔的品牌知名度更高,但是就市场占有量而论,文港毛笔更胜一筹,因为文港有着更为低廉的工价以及更务实的市场意识。据介绍,文港制笔人尝试在羊毫中加入猪鬃、马毛和尼龙,所以文港毛笔写起来更有弹性。

  记者注意到,在文港,名牌毛笔不多,一些售笔人倾向于通过东家买笔头、西家买笔杆的方式组装毛笔。他们所找的买家有变化,但卖出去的笔贴上的都是同样的牌子。

  “小牌子虽然多,但是质量都得不到保证。”朱耀胜说,依靠拼凑法组装毛笔比作坊产量大,且收效快,但不利于文港毛笔品牌的树立。对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曾导致湖笔生产中出现次品泛滥、工匠流失的状况,传统湖笔技艺因此受到很大冲击,若文港毛笔不未雨绸缪,不走品牌化之路,未来也可能遭遇与湖笔类似的挫折。

  周鹏程则认为,目前文港制笔工艺水平参差不齐,除少数笔庄能够吸引知名书画家慕名而来外,大多数制笔作坊的生产工艺还处在中等偏下水平。“没有叫得响的大品牌,这是文港作为笔都的尴尬之处。”周鹏程建议,文港应该利用自身资源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制笔大赛,以此促进毛笔制作行业标准的出台,同时检验出真正能代表文港水平的品牌毛笔。(来源:江西日报 记者万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