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四十载栉风沐雨 筚路蓝缕写华章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华夏大地,当全国科学大会解开科技发展的霜冻,对于赣鄱大地的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水科院”),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是四十载风雨历程的无所畏惧,是四十载峥嵘岁月的孜孜以求,是四十载筚路蓝缕的精彩华章。
改革开放以来,一代又一代水科人怀抱热情、艰苦创业、开拓创新,致力于江西“五河一湖”的开发、保护和治理,为江西水利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为解决江西重大水问题提供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书写了水利科技事业发展史上的新华章。
发展中见真功——内外兼修 厚积薄发 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座老旧的建筑物,被毛坯墙围住,墙头上长满了杂草,简陋的办公室里只有一个办公桌和一个火炉。夏天摇扇找清凉,冬天取暖烧火炉……”这是扎根省水科院三十余载、现任副院长许新发记忆中的“水科所(省水科院前身)1987”,如今这早已成为历史,省水科院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博士后科研与实验楼现代气派、恢宏大气,设施完善先进,办公条件一流;院区的水生态文明示范小区建设如火如荼,假山、绿植、溪流相互映衬,俨然一副怡然自得之境。
从老旧到现代,从简陋到完备,省水科院在风雨中走过了几十载的奋斗历程,这得益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胜利召开,水利科技事业迎来了发展春天,省水科院也走上了蓬勃发展的新道路。
省水科院的“变”是内外兼修。如果说办公条件的极大改善是“外在美”,组织机构的健全、人才队伍的提升则为其“内在美”的塑造注入了两剂强心剂。
省水科院前身为成立于1954年的土工试验室,隶属于江西省水利局计划科,1960年增设水工试验室,虽成立的时间早,但规模较小。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利事业尤其是水利科技提出了新要求,省水科院也正式迎来了发展壮大时期。
伴随着新时期治水思路的转变,省水科院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强化内涵,扩展外延。虽历经同类合并、异类拆分、新型组建,现已发展成为专业门类齐全的公益性省级综合水利水电科研机构,形成水工程安全与灾害防治、农村水利、河流湖泊、水资源水环境、生态、建材与岩土、信息与自动化等7个研究所,为全院水利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省水科院还深谙得人才者得发展之理,不遗余力培养和造就人才队伍,颇有建树。一直以来,省水科院不断整合人才资源,创新管理机制,打出拓宽渠道引才、多管齐下育才、公平公正选才、不遗余力荐才、多措并举用才的组合拳,人才结构不断优化,科研团队活力进一步彰显。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水科所年平均人数119人,四十年过去,233人的人数规模几乎翻了一番。早在1987年,许新发副院长是在水科所工作的首名研究生。如今,全院硕士以上学历科技人才高达140人,占全院干部职工总数的61%,其中博士以上高学历人才24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3人,高级工程师48人,工程师6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学历层次高、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格局正在形成。
此外,省水科院着力推进“项目—基地—团队—人才”一体化建设,组建了七大科研创新团队,按照“领军人才-核心骨干-一般技术人才”的纵向人才梯队配备,这是对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响应,也在最大效益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价值、有重点培养中青年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中出成效——科研蓬勃 平台崛起 书写水利科技新华章
2018年1-9月,省水科院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7项,立项经费达1649.5万元,较上年度1228.5万元增长了34.3%,实现了科研产值的多连跳。
省水科院院长胡建民告诉我们,“(立项结果)意料之中,也实属不易,这意味着‘科研立院’的理念得到了有力实践。”
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省水科院贯彻落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抓科研、促管理、拓思路、强实效,一直走的是一条稳步前进的发展道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水科院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治水新思路,围绕江西绿色崛起和永葆鄱阳湖一湖清水的大局,紧扣科研立院的宗旨,着力将科研项目、科研平台打造为水利科技发展的两翼,在全院水利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研项目是科技创新的引擎。省水科院瞄准水利科技前沿和生产实践需求,立足鄱阳湖全流域的水问题,凝练总结了江河湖关系演变与水沙过程调控、水资源综合调控与管理、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水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农村水利和水利信息化等6个科研主攻方向。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优化科技资源的大背景下,省水科院共计争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81项,立项经费6700余万元,立项数量和经费呈现节节攀升之势。其中,连续五年成功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实现了从“零”的突破到量的飞越;参与申报国家重点研发专项3项并获立项,在参与国家级重大课题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科研项目的立项让省水科院的科技事业大有可为,也为科研成果总结提炼的喜人成绩埋下了伏笔,实现了水利科学研究成果大面积丰收。十八大以来,省水科院先后斩获大禹奖5项(另有1项正在公示)、省科技进步奖7项、省农业科教人员突出贡献奖7项、赣鄱水利科学技术奖47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23项;出版专著12部,主持和参与起草江西省地方标准6项、参编国家标准2项、水利部行业标准1项;发表论文450余篇,其中以SCI、EI和中文核心期刊220余篇实现了“量”和“质”的双重飞越。
光鲜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水科人怀抱热情、艰苦创业的奋斗史,更是一部智慧研水、开拓创新的探索史。
省水科院灵活的奖励机制和规范的科研管理是水利科技创新发展的助推器。一方面,省水科院先行先试,探索构建了以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科技奖励实施办法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实施办法为核心的“1+2”激励机制,在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的同时,突出了向业绩突出的部门、优秀人才和做出突出贡献人员倾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奖励,进一步激发了创新创业的活力。另一方面,省水科院多措并举,出台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建立项目计划清单制,充分发挥院学术委员会的作用,不断强化在研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双控”,在压实责任执行项目、保障科技创新成果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研平台是保障科技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支撑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础。省水科院致力于将科研平台打造为科研成果的孵化器、科技交流合作的纽带,现已构建了以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水利部鄱阳湖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西省水工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鄱阳湖水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省级优势科技创新团队为支撑的七大科研平台体系。
传承中有创造——不忘初心 科技为民 打造水利事业新引擎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迈入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下,省水科院时任负责人——王南海,扛起千钧压力,领导全体职工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实行科研与服务并举,坚持科研带服务、以服务保科研的工作方针,大胆在拓展业务、探索与市场经济接轨方面作了积极的尝试。
事实上,科研与服务一直是省水科院发展天平的两端,是兼重并行、还是各有侧重,始终是历任院领导班子要统筹把握的问题。回望40年来的峥嵘岁月,省水科院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干部职工,高质高效地实现了两者的平衡,迎来事业发展的“大爆炸”,其发展思路也是一脉相承。
“我们是顺应时代发展站在前辈的肩膀上谋划全院事业,我们的初心是创新为民”,胡建民院长分享道。如今,在省水利厅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省水科院秉承“团结、求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坚持“有限目标、地方特色”的发展定位,遵循“开放办院、科研立院、服务强院、人才兴院、管理固院、文化铸院”的办院方针,构建了“123456”的发展思路,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水利科技事业的步伐走得越发稳健,发展视野更加广阔,收获了科研、服务、人才、管理、文化的大满贯。
省水科院一脉相承的不只是发展思路,更难能可贵的是水科院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1975年,时任水工试验室主任工程师王仕筠开展《岸边无闸溢洪道异型进口段水利设计方法》研究,历时十余载,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被国内专家评价为“丰富了水力学学科内容”。她仍毅然在1993年踏上 “科研结合实际”之路,几乎跑遍了全省两百多座中小型水库,下工地、跑县局,看现场、搜资料,验证和完善科研成果,不断探寻“异型进口”这一成果的应用前景。如今,身居离退休老同志之位的她仍关心水利事业,并即将出版《输泄水建筑物水力学查算手册》,对水利的满腔余热仍在尽情挥洒。
王仕筠对水利科研孜孜以求的奋斗精神并非个例,每一代水科人都不惧艰险、勇于担当,像是隔空对前辈精神的一次呼应和回响。
围绕永葆鄱阳湖一湖清水的大局,省水科院生态研究所连续7年,坚持每两个月开展一次涉及59个采样点的鄱阳湖水生态指标监测,任酷暑寒冬、风吹雨打,湖口、星子、棠荫,采集常规水样、浮游植物样品、底泥样品,给水样加固定剂、测定现场指标,晚间处理样品,以此为基础开展试验研究,为“一湖清水”把脉问诊。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项目组先后在2015年和2017年展开两场与时间的博弈,走乡串户、跋山涉水。白天奔波野外测断面、作标绘,走访受灾农户了解山洪灾害实况;晚上蜗居宾馆的小房间,完成测绘数据录入和整理分析工作,为全省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满腔激情、倾注心血、潜心钻研,它们像血脉一般贯穿于省水科院发展史上的每一页,并逐渐形成了以“团结、求实、开拓、创新”科学精神为核心的创新文化体系,成为全院改革创新、赶超发展、争创一流的精神灯塔。
省水科院还始终贯彻科技为民的宗旨,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资质优势,在水生态文明、水资源管理、河湖管护、工程安全、防汛抗旱、工程质量、农村水利、水利信息化等专业技术领域为行业、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评价。
创新无终点,发展无止境。展望未来,新一代水科人将继续传承“团结、求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抢抓历史机遇,迎接新时代挑战,瞄准水利科技前沿,扎根江西山山水水,深化科技创新,创造江西水利科技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