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变“存款” 让农民实现“粮生钱”
正是春耕时节,3月21日上午,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农民罗喜来捧着“粮食存折”又来到吉水县粮食储兑所兑换化肥。早在储兑所试点之初,罗喜来就将自家5000斤余粮存进了这里。
土生土长的吉水人于端莲经营农资生意多年,今年3月初,由她一手创办的我省第一家民营粮食储兑所“开门迎客”。对农民而言,他们可以将收获的粮食存放在储兑所,需要时可凭粮食存折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兑换米油和农资,与此同时,储粮农民还能拿到利息。
“粮食存折”让农民信心倍增
“虽说5000斤谷子不多,但我是储兑所的第一个客户,算是省里第一个‘吃螃蟹’的农民。”50岁的罗喜来家里种了40多亩田,3月11日,他把家中的5000斤余粮存进了储兑所,通过定价、过秤、入库等手续,罗喜来的手里多了一张“粮食存折”。
记者看到,这张“粮食存折”与普通银行存折大小相当。翻开存折,除了账号、户名、开户网点、支取方式等基本信息外,还实时记录着储粮户存粮日期、数量、单价、折合原粮及结存数量等内容。
谈到创立粮食储兑所的初衷,于端莲透露,在经营农资生意时注意到,由于保管条件简陋,防护条件差,虫蚀、鼠咬、霉烂变质等屡见不鲜,农民储粮损耗有时达8%,浪费了粮食。“粮食储兑所的出现,让农民建仓储粮成为过去。只要愿存粮,储兑所的收粮车开到农民家中,降低农民的运输成本和储粮损耗。”于端莲介绍说。
存粮方式灵活多样。“可以选择活期、定期或入股等形式。”于端莲告诉记者,以定期为例,优质稻谷一年可以拿到最高每斤1毛钱的利息,1万斤稻谷放一年可“生出”1000元,折合下来的收益比存款还高。
“3月11日,我存入5000斤稻谷当时价格是每斤1.6元, ”罗喜来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按自己储粮6%的损耗、1.6元/斤的市场价格,存到储兑所可减少损失480元。定期一年,优质稻每斤0.1元的利息,到期结算可拿到500元。“5000斤粮食,增加收入可达980元,这还不算低于市价兑换的米油、农资。”
盘活粮食 农民和企业双赢
农民能够获利,企业同样能因此规避市场风险赚钱。“放在以前,收购粮食,要支付农民现金,又要承担银行贷款的压力。”于端莲告诉记者,以储粮的方式代替收粮,避免粮食企业出现资金流紧张的状况,农民受益的同时也能减少企业经营风险。
尝试 “粮食换农资”,增大农资议价空间。“这也是粮食储兑所初期的盈利方向。当储兑所中的粮食达到一定量时,储兑所就能在与农资厂家的议价中‘打头阵’,以‘粮食换农资’的方式买到低于市场价的农资产品。”于端莲坦言,这样既能保证农户兑换到的农药化肥价格略低,其中的部分差价也能让储兑所获益。
有粮就能产生效益,就能实现粮食企业和农民的“双赢”。记者还了解到,储兑所和吉水金田粮油签订了供货协议,在保持稳定储备粮的前提下,向其供应加工粮食,进一步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速度。
新模式带来的风险需防范
21日,记者采访时发现,吉安市青原区农民曾宪平赶到吉水了解储兑所的同时,还给于端莲带来一篮土鸡蛋。“去年家中稻谷出现卷叶虫灾害,于老板帮忙牵线,让农业技术员下田为稻子‘看病’。” 曾宪平心中觉得,正是因为多年的诚信经营,与农民建立信任关系,于端莲才有“资本”创办储兑所。
与曾宪平观点类似,江西省粮食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吉水粮食储兑所算是介于金融和实体之间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跟商业银行一样,存入粮食农民得利息,通过物物兑换也可获利。这种基于农民与经营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新生模式,在国家尚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之时,农户把粮食存入储兑所,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使之存在一定风险。
上述人士介绍,农民将粮食存入储兑所,只要放在仓库,农民利益就能得到保障。但一旦粮食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将存粮卖出的高额利润对经营者是巨大的诱惑。粮食卖光,经营者的资金链一旦断裂或遭遇不可抗的自然灾害,无力支付利息或提供农资,到那时“跑路”就不足为奇。
政府“有形之手”需介入
如何对我省第一家粮食储兑所进行监督管理,帮助农民规避风险?吉水县粮食局局长罗龙根告诉记者,县政府对粮食储兑所高度关注,主管部门将做好市场价格走势等信息服务,并为其提供仓储方面便利。
“由于是新生事物,国家还未出台针对粮食银行的法律法规,因此政府‘有形之手’介入很有必要。办理粮食收购许可证,制定严格的出入库管理是必要条件,粮食局将加强监督和引导,在农民存粮量上升后,派出专人定时抽查存库出库情况,使其规范经营以保证农民的切身利益。”罗龙根说。
据悉,储兑所在吉水县已有白水、螺田、丁江3个连锁网点,预计到今年底,储兑所将向该县18个乡镇铺开。截至目前,陆续有20多户农民将家中余粮存入。(记者 刘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