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准扶贫精神 助推大学生精准就业
(通讯员 芦万华 陈荣祥) 根据江西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3—2015年度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的通知》文件精神,参照《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2015年修订版)》中的各项指标,我院对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了逐项自查自评。
几年来,学院为大学生就业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提供精准就业服务,取得明显成效。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在江西省13所独立院校中,都位居前列;考研率排名江西省独立院校第一。
一、领导重视, 构建 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学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任副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由党委书记分管就业工作,形成学院党委直接领导的良好局面。党委书记、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邱家明多次强调,要以席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精神,做好大学生精准就业工作,做到大学生就业准备工作要精准、就业措施到位要精准、就业经费使用要精准、就业成效要精准。要结合学生和用人单位实际情况,把握好就业综合态势,找准大学生就业的“命脉”,切实使大学生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几年来,在学院招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安排下,招生就业办公室、学生管理办公室、团委、教务办公室、各系等部门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其职能,共同致力于就业工作。各教学系(部)也成立了相应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落实和开展就业工作。全院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管,教育、管理、服务相融合,专兼职队伍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落到实处。
为使大学生就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学院每学期定期召开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院党委、院长办公会等就业工作专题会议,制定了《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细则》、《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奖励办法》、《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双困”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实施办法》及《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全日制本科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在人员、办公场地、经费等方面优先给予保障。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为社会经济发展 培养 用得上的有用 人才
院长乐毅敏多次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学院的生存与发展,而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精准就业率,就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真正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能用得上的有用人才。通过调研分析,学院结合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科学预测国家与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主动及时调整招生专业设置和规模;加强与省内外中高职院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对口合作、分段培养等方式,加强课程标准、结构、内容的衔接和整体设计,在药学、护理学专业探索构建中职、高职、本科贯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立交桥。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各专业后期分化模块,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改革医、药、护等主体专业的毕业考核方式,建立应用技术型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方向考核。
近几年,学院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与医药行业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学校、医院合作,根据医药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组织人才培养工作,让医药企业和单位参与制订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核标准等,紧紧围绕企业需求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将学校教学管理与企业人才需求紧密对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侧重学生岗位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医药行业、企业与学校的资源互补,相互协调。
近年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就职于辉瑞制药、江中集团、汇仁集团、北京协和医院等用人单位,毕业生质量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众多毕业生进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深造。
三、 强化 精准 就业指导, 让大学生就业少走弯路、不走弯路
学院成立了就业指导教研室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科组,全面组织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科研等工作。全院配有专兼职就业指导师13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及取得国家就业指导师资格证的比例均超过60%。对专兼职就业指导老师统一纳入教师岗管理并纳入学院师资培训规划,与其他学科专职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学院将就业指导课明确为必修课,列入各专业培养方案。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两门课程,指导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定期举办各种教学交流或教学评比等活动,全面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及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在就业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毕业前,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使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向。应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国家、地方和学校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规定,鼓励毕业生面向国家建设急需人才的地方建功立业。宣传中小企业吸纳接受毕业生的优惠政策,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通过就业指导课,让每一个毕业生了解政策、理解政策、用好政策,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把个人需求与国家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走投身基层、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营造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临床医学系曾请湾里区卫生监督所所长刘洪亮为毕业生做《2016医疗行业法律法规及政策解读》报告,用生动的事例向学生介绍国家医疗卫生行业的法律法规及就业政策。
开展优秀校友、优秀企业家、临床一线优秀教师进校园活动。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讲座、论坛、培训为补充,以职业体验项目等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多形式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引入生涯规划体验式学习,注重课外体验,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近三年,举办各类型就业指导讲座5次,创业风采展1次,校园乐淘1次,创业大赛3次,SYB创业培训班6期等就业创业活动,帮助毕业生规划职业生涯,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预期,积极主动就业。
学院还高度重视“一对一”个体就业辅导工作,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咨询室,每年均安排取得国家就业指导师资格的资深教师轮流值班,开展毕业生就业咨询辅导。各教学系(部)也因地制宜,结合专业特色,积极主动开展就业咨询活动。近三年,学院开展“一对一”个体辅导咨询人数累计达536人。
四、 全方位提供 精准 就业服务, 为大学生就业牵线搭桥寻找婆家
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强化就业信息发布公众号、学生团体微博、就业信息网站、二级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等平台建设。三年来,共为毕业生搜集用人单位招聘信息4000多条,及时通过校园就业信息网、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及QQ传达给广大毕业生。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工作。每年毕业生实习返校后,学院通过发布调查问卷等方式,加强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做到有针对性地为广大毕业生推荐最新最全的就业信息。每年下半年通过电话或走访就业实习基地,掌握毕业生最新动态,及时做好跟踪服务工作。
建立“毕业实习+就业”,以实习带动就业模式。在安排毕业生实习时,充分考虑学生就业问题,将学生安排到就业机会较多的实习单位进行实习。通过实习让学生和用人单位加强接触,增进了解,提高就业成效。在医护类专业临床实习管理中,重点选择了长期合作的医院(如解放军九四医院、浙江舟山定海广华医院等)进行改革,在改革目标确定、配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制定等方面进行科学设计,并进行了积极实践,完成了“实习—就业”平台搭建工作。在这些医院中,每年分别接收我院医护类毕业生8~20人实习。目前学院共有390余家固定实习及就业单位,涉及江西、浙江、江苏、广东、上海等15个省市。
为弥补大学生职业教育不足、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等薄弱环节,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毕业后,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如应届毕业生参加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连续四年通过率为100%。
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信息,举办各种类型的招聘活动。2013年以来,先后成功举办了4届大型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和50多次“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间搭建了“双向选择”的平台,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使学生更好地通过双选会、招聘会找到合适的单位,各系部专门为毕业生介绍如何制作简历、怎样做好面试准备等求职技巧,内容实用,可操作性强。在“就业双选会”和“专场招聘会”上,学院和系部领导、就业指导老师一方面向学生介绍用人单位情况,指导学生挑选符合自身条件的单位,有目标地投递求职材料,避免多处投放;另一方面又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向用人单位推荐比较适合的学生,增加被用人单位选中的机会。通过双选会和招聘会,50%以上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定协议或达成就业意向。
落实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国家就业项目,动员大学生应征入伍,实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工程,拓宽学生就业渠道。通过专场报告、政策宣讲会、主题党团活动等形式,让每个毕业生都能熟知入伍预征的优惠政策,激发广大毕业生投身军营、报效祖国的热情。对就业困难及特色群体,建立工作台账,采取一对一、提供就业岗位、设立帮扶专项资金等方式,全方位对困难群体毕业生实行就业帮扶。
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安排大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学院不定期邀请企业界和往届校友毕业生成才典型来校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积极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的指导下,从观念引领、政策指导、技能辅导、典型带动等渠道来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和就业。
(责任编辑:杜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