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和使命的力量
9月2日,空军航空开放日活动在吉林长春举办,空军航空大学校园内红色的建筑映衬在蓝天下,格外抢眼。“庆祝东北老航校成立70周年”的巨幅标语放置在校园最显眼处,原来今年的开放日活动还有另一层意义——纪念东北老航校成立70周年。
1946年3月1日,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又被称为“东北老航校”,1949年的12月1日,以“东北老航校”为基础,成立了六所航空学校。几经发展合并,便有了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他们都是“东北老航校”的“继承者”。
站在展板前,透过图片和文字,仰望着东北老航校的历史瞬间和点滴往事,作为以培养优秀飞行员为终极使命的航空装备制造企业——中航工业洪都的一员,我莫名地把洪都与东北老航校联系起来,思绪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在教练机与飞行员千丝万缕的关系中交织。
飞行训练,从“直上九九”到谱系化发展
空军航空大学是训练飞行学员的熔炉,而中航工业洪都是生产制造教练机的摇篮企业,军队与企业的目标同时指向“飞翔蓝天”。
开幕式当天,受台风“狮子山”的影响,长春的天气明显不如前几天的晴空万里,但主席台上就坐的观众依然兴趣不减。“红鹰”飞行表演队驾驶的教8飞机表演美轮美奂,飞行员们创新了“四机向上开花、七机开花”两组动作,重新编排了八机表演的动作顺序,缩短了各个动作之间的衔接时间,观众大呼过瘾。歼教9,新高教依次进行了单机表演。从初教6到教8再到新高教,教练机呈谱系化亮相此次空军航空开放日,这何尝不是我国航空装备快速发展的历史见证?!
望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教练机呼啸蓝天,想起20世纪40年代中国在飞行员培养方面的艰苦局面,这段历史曾深深的镌刻在东北老航校人的心中。
1946年7月,东北老航校第一批学习飞行的一期甲班完成理论学习,进入飞行训练阶段,因缺乏教练机,航校训练遭遇现实的困境。当时,世界各国培训飞行员都是三阶段教练法,先飞初级教练机,再飞中级教练机,最后飞高级教练机。但航校仅有4架报废的初级教练机和10余架“九九”高级教练机,没有中级教练机,飞行训练面临停顿的局面。
这时,有人提出是否可以打破常规,直上“九九”高教机训练?但有人反对称,日本飞行员还要在初、中级教练机飞两三年后,才能上“九九”高教机,我们的学员文化基础弱,直上“九九”高教机风险太大。航校领导发动群众摆问题,想办法,1946年7月下旬,航校领导决定在千振机场开始直上“九九”高教机的飞行训练。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学员?学校领导决定让航空理论基础扎实,训练成绩好的吴元任第一个上“九九”高教机。在教员的精心指导下,吴元任刻苦认真,勤学苦练,只带飞了12个小时,就于同年7月21日,顺利放了单飞。就这样,科学加勇敢,老航校走出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开创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
当然,在条件艰苦的年代里,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70年过去了,在军队和企业的努力下,飞行训练没有了当时的困境,从教练机体系来说,初教6飞机是中国第一型自行设计并大量装备部队的教练机,学员的飞行初体验,一般是从这型飞机开始;教8飞机是基础型教练机,被誉为“亚洲明星”,占据中低端喷气式教练机产品市场80%以上的份额;L15高教机是中国航空工业有史以来第一次与世界同步研发、同步推出、同台竞技的高端教练机产品,不仅能够满足先进战斗机飞行员的培养需求,更可以为国家提供教练、作战兼顾的先进任务平台。谁能料想,当年靠缴获敌人的飞机开展训练,到现在中国飞行员拥驾驶世界顶级高级教练机翱翔蓝天,这是怎样的骄傲与自豪!
机务保障,从困难重重到按规程操作
9月2日凌晨,天还没亮,室外温度只有10℃,新高教地面保障团队就要穿上厚厚的工作服进场工作了,这次保障任务,洪都公司一共派出了29名工作人员,包括设计、检验、物流、机务等专业,张荣民是7名机务工作人员的带队人,人们亲切的称呼张荣民为“张大”。他在微信群里提醒大家带好工具,准备进场做飞行前检查。头发花白,临近退休年龄的“张大"依旧奔波在前线,“我希望能够跟大伙一起摸爬滚打,我想多经历一些,想亲手送咱们的飞机飞上蓝天。”他对机务工作充满了情感。
飞机静静地停在停机坪,机务人员掀开飞机蒙布,开始按照规程逐步检查。他们在飞机周边查看飞机各舵面和蒙皮,液压系统和燃油系统,氧气和氮气压力,起落架系统,发动机系统各成附件安装情况,油量等等,这些都是很常规的检查程序,然而机务人员们做的格外仔细,对于他们来说,每一次检查都是保障飞机安全飞行的基础。
我在空军航空大学的校园展板上看到这样一段历史,老航校成立初期,环境艰苦,飞机轮胎没有充气设备,几个人轮流用简易打气筒为飞机轮胎充气;没有安全带,学员们就把麻绳绑在身上代替;没有电子联络设备,他们互相约定摇晃机翼;没有时钟,飞行员就在腿上绑一个大闹钟;没有航空地图,他们参照地图和空中观测亲手绘制,这些都成为老航校人至今津津乐道的故事。
每一个时代的艰苦之处不尽相同,但其背后不变的是航空人和航校人对待艰苦的态度和精神。
精神和使命的力量
确保飞行表演顺利进行是每个人的职责,试飞站职工蓝先炎早早赶到长春,他不仅要协调车辆通行的问题,还要跟校方联络保障飞机在通电检查时及时调派通电车等设备。北方天气干燥,嘴角干裂的他电话依然打个不停,“几百元的话费一天就用光了”,他说,“只要看到一切顺利进行我悬着的心才会放下”。保障人员中年纪最大的就是“张大”,飞行表演前,年近花甲的他在飞机周边指挥着机务人员工作,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在休息的间隙,我们聊了起来,“我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腿脚有些不方便”“虽说老了,但是不后悔,对得起自己”“如果我腿脚好,我喜欢在飞机上爬上爬下的,带劲!”。“张大”很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一股“掉皮掉肉不掉队”的精气神。
正在凭着一股精气神,“把猎鹰打造成中国又一型名机”,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洪都人不辱使命的执著追求。这款飞机高起点创新设计,使L15高教机从一问世便站在了世界舞台。“引领飞训”的理念抒发了洪都人“让中国的飞行员飞世界最好的教练机”的情怀。从设计、工艺、制造、管理、售后全方位入手,在科研生产、制造工艺、质量提升、信息化改革等多方面采取大量创新举措加速提高科研生产能力的同时,也一直致力于“训效”理论研究,而且已经开始规划建设瞄准国际一流的“训效中心”,以开展训效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教育训练以及训练使用咨询等工作。在全过程研制工作过程中,科研工作者忘我工作,以厂为家,累了就在单位简易床上睡一会,然后接着干。回望历史,L15高教机诞生之初的点点滴滴已然印在了一代洪都人的心里,他们的名字与L15高教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几十年的艰苦创业,无论是飞行员,还是教练机,无论是航校,还是教练机制造企业,无一例外,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积淀了精神气质。对洪都来说,筚路蓝缕中,几代人的使命让一片废墟变成教练机生产基地,让“世界教练机看中国,中国教练机看洪都”的呼声越来越响亮。对东北老航校来说,他们在建校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新路”的“老航校精神”,与洪都在六十余年创业过程中形成的“献身航空、团结奋斗、创新担当、争创一流”的“洪都精神”,都为人民空军建立成长、发展壮大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精神的力量不朽,使命的力量不朽!无论是过去的岁月,还是新时期的发展,都需要精神和使命的力量作支撑,因为没有比保卫祖国空天海疆,保障祖国繁荣昌盛更为神圣的职业了。(马奔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