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紧扣新农村建设中心村建设亮点纷呈
景德镇市紧扣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按照“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和“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以规划为先导,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全市安排部署了19个中心村,一年定点两年建设,力争建成“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村庄,让农民群众看到中心村建设的好处,得到中心村建设的实惠,更加主动地参与中心村建设。
亮点一:好中选优 精心编制布点规划
根据《全省中心村建设操作八法》要求,该市对各县(市、区)申报的中心村点进行认真筛选和公开竞选,最后选定了进坑村等19个自然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产业优势突出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作为中心村点建设。同时,坚持规划先导,完成各中心村的规划编制,使村庄建设有据可依,有的放矢。规划中重点突出各类村庄发展主题:一是对流芳村、山田村等老村落进行改造提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好生活垃圾和污水,保持村庄干净整洁、小溪流清澈见底,保护好老屋老巷老树老井老塘,留住浓浓的乡愁;二是对沧溪村、港口村等古村落进行保护开发,完善配套公共服务,利用古村落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让古村落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强化保护;三是对进坑村、东埠村等旅游村庄进行美化亮化,深入挖掘古陶瓷文化底蕴,培育建设古矿坑、古码头、古街等历史文化遗存,成为广大游客体验陶瓷文化、探寻陶瓷渊源的好去处。
亮点二:因地制宜 重点打造精品村庄
在统筹兼顾推进其他中心村建设的同时,抓好重点村、亮点村建设。重点打造1个省级先行示范中心村进坑村和6个市级重点中心村,在资金、政策上予以倾斜,集中资金和项目建设好,并结合村庄经济水平、地理条件和生活习惯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在重点、亮点的基础上打造成精品,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提升全市中心村建设的档次。一是重点打造乐平市的界首村、杨桥村、徐家村。界首村拥有红十军建军旧址,杨桥村、徐家村是典型的赣东北大村庄,地势开阔、土地肥沃、人口众多,通过建设发展,把界首村打造成全国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把杨桥村、徐家村就地城镇化,打造成除集镇以外的乡镇次级中心;二是重点打造浮梁县的进坑村、东埠村、旧城村。进坑村是北宋古窑址保护村落,东埠村的高岭是世界上唯一以地名命名的矿物质“高岭土”所在地,旧城村是浮梁县老县城所在地,紧邻江南第一衙署“浮梁古县衙”景区,通过建设发展,把进坑村、东埠村打造成我市古陶瓷文化的一扇窗口,把旧城村打造成古县衙景区休闲的后花园;三是重点打造昌江区的徐坊村。徐坊村地域优势突出,紧靠市高新工业园和昌江区工业园,通过建设发展,依托产业园区,打造成统筹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域。
亮点三:整合投入 各项建设成效显著
按照“中心村定在哪里,资金项目就集中到哪里”的思路,除了省、市、县三级配套新农村专项资金1860万元直接统筹到位外,还整合了学校、卫生室等社会发展类项目资金,农业产业化等生产发展类项目资金和小农水及森林城乡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2907万元,并实现农民集资1162万元。资金集中整合投入,推动了中心村各项建设扎实开展,成效较为显著。各中心村全年共完成改路35.6公里,改水4676户,改厕5152户,改房30893㎡,改栏8149㎡,改塘15口,改沟11626米。各中心村都已完成“电力、广电、电信”三网改造,基本达到了省里“供电设施达到新农村电气化标准,电力、通信线路架设安全有序,广电、电信通村到户”的要求。“10+4”未建配套服务设施正按规划有序开展建设,如东岗村新建文体活动场所和公厕,徐坊村新建卫生室、小学配套房屋,新园村、山田村新建垃圾收集(处理)点,通过公共服务的完善,进一步增强了对周边村庄的凝聚力和辐射带动力。
亮点四:强化支撑 发展壮大村域经济
发展生产、促进增收是中心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中心村建设中,我市高度重视产业发展,紧紧依托粮食、蔬菜、茶叶、养殖等主导产业,积极引导各中心村点农民群众选准本地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全市已培植一批蔬菜、茶叶、食用菌、瓜果、生态旅游等产业新村,有力促进了中心村点农民群众的增收。同时,大力扶持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家庭农场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直接拉动了中心村点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进一步强化了产业支撑,发展壮大了村域经济。目前,全市19个中心村共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4个,农民合作社28个,家庭农场8个,专业大户25户,流转土地4716亩,形成主导产业24个。
亮点五:创新管理 培育提升文明乡风
各中心村点大力发展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公益事业,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村低保、五保户集中供养等惠民政策,积极开展“信用户、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科技示范户”等创建活动,开展文体活动95次,开展法制、科普宣传活动90次,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勤俭节约,勤劳致富,村庄文明淳朴、积极健康的风气逐步形成。各中心村都有基层党组织,成立了党员服务中心,围绕“标准化、项目化、有形化、系列化”要求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切实加强村级组织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全市19个中心村都成立了村民理事会,“村民公约,一事一议,村庄保洁,村务公开”等中心村建设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健全,科学推动村级发展、民主管理村级事务蔚然成风,文明乡风已在瓷都广袤农村茁壮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