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恢复高考应少些“职业歧视”
今年是恢复高考四十周年,近来许多媒体都刊发文章予以纪念。一些亲历1977年高考且有幸金榜题名的人,通过回忆、访谈等形式,回顾了当年备考、考试、上大学的逸闻趣事,言语间充满幸福和快乐。在今天大学录取率几乎达到2:1的情况下,1977年高考29:1的超低录取率,令人恍若隔世。
1977年恢复高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值回顾一番。它给一代青年带来了希望,许多人的命运就此发生了转折;也给国家带来了深刻变革,从失序走向正常,走上开放。此时此刻举行一些纪念活动,发表一些回顾性文章,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不过,从各式媒体报道看,一些当年参加高考的幸运儿,回想自己被命运之神眷顾的同时,对“万一落榜”的假设性问题的回答,却引人深思。他们认为,如果没有恢复高考,自己的命运走向将完全不同,不可能取得今日的成就。要么在乡下“修理地球”,要么“在街边摆摊卖早点”,要么“还在工厂当工人”,要么“顶班进林场当伐木工人”……连著名作家刘震云也说,如果没有高考,自己将和表哥一样,“在北京的建筑工地搬砖”。
事实上,被媒体甄选刊发的高考故事,主角基本都是成功人士。他们的人生际遇,跌宕起伏,充满悬念,可读性很强。他们对知识的殷切渴望,对机会的珍惜和把握,对理想的孜孜以求,值得当下青年人学习。但是,他们对“万一落榜”这一问题的回答,则多少令人失望。在他们看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如果当年没有考上大学,不管在哪里工作,从事什么职业,都不值一提,都是人生输家。其中蕴含的对社会上低层从业者的不敬和不屑,显而易见,充满职业歧视。
四十年前能考上大学,堪称时代宠儿,回顾往事时溢于言表,可以理解。但当年没资格参加高考的人,以及高考落榜者,在国家随后发生的大变革中,许许多多的人,踏准时代的节奏,在“社会大学”中,发奋图强,也成了时代弄潮儿,分享国家蓬勃发展的红利,做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一样收获美满人生。这方面的例子,在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俯拾皆是。高考不代表一切,考上大学也不等于全部。贬低或变相贬低过去没机会读大学的人,是自视过高的傲慢行为,是不合时宜的陈腐观念。
常言道,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这也是核心价值观中,“平等”一词的题中应有之义。一个社会要正常运行,需要科学家、作家、教授,也需要大量的农民、产业工人、服务员,而且各行各业之间的劳动者,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否则,整个社会的“生态平衡”会遭到破坏,运转难以为继。其实,人生难以假设,任何人的职业选择都有或然性,人生道路的走向也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尊重他人所从事的职业,则是当今社会人们应有的基本素养,任何方式贬低一个正当职业,都是不被允许的,精英人士和非精英人士,概莫能外。
文/徐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