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拥纯电右抱插混 还需要氢燃料吗?

19.04.2015  13:11

  随着上海车展的临近,环保与新能源车的话题热度逐渐高涨。媒体更是频频撰文称:“氢燃料车或成自主车企新契机”。

  不过对于氢燃料车看法,业内还是有很多人持保留意见。至少我本人就很不能认同“氢燃料车能够成为自主车企新契机”的论调。我甚至认为:氢燃料车不会是,也不可能是,更不应该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现实方向,更遑论什么“契机”云云。

  的确,日本车企在氢燃料汽车方面已经颇有建树。比如丰田,在去年底就推出了首款量产Mirai燃料电池车,今年年初更是高调宣布无偿开放5680项燃料电池相关专利。但无论从技术方面,还是配套设施的基建方面,氢燃料汽车远远谈不到成熟,离真正产业化还非常远。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已经选择纯电动+插电?强混的路线,而且与这两种技术路线相配套的产业体系正在加速成熟中,相关基建工作也在提速,虽然遇到各种问题,但总体的趋势还是在大踏步前进。当中国新能源车能够左拥纯电右抱插混,我们还需要氢燃料吗?

  的确,化学常识告诉我们,氢燃料汽车在使用中只产生热量和水,是真正的零排放,那么纯电动汽车不也是零排放吗?当然,又有人说中国的电力能源结构是以煤电为主,因此,即使用纯电力也并不环保,但反过来想,制氢又何尝不需要大量用电?虽说天然气制氢、甲醇制氢相比电解制氢在电能消耗上要少得多,但这两者本身就是比较成熟比较清洁的汽车燃料,以燃料转化为另一种新燃料,再用新燃料驱动汽车,这本身与燃料转化为电能,再用电能驱动汽车有什么本质差别呢?

  从技术角度来看,解决氢燃料电池以及动力系统可能只是攻克氢燃料汽车的开始。因为从目前的技术进度来看,氢气的渗透式泄露与氢损伤更是氢燃料这两个问题几乎无解,而这两个问题无法妥善应对,那么氢燃料的储运怎么办?氢燃料车的材料结构强度与安全性如何保障?

  更大的问题在于基建。技术简单得多的充电站充电桩基建已经搞得各个城市(参配、图片、询价)鸡飞狗跳了,更不用说技术复杂得多,占地也大得多的加氢站了。即使刨去技术问题,地皮怎么办?一个充电桩从理论上说,所占的位置只要一个车位和一个桩位就行了,纵使如此,在各大城市建设充电桩依然是个极费周折的事,涉及部门实在太多!那加氢站呢?在土地财政已成为经济收入重要支柱的中国,在各城市大规模建设加氢站的难度绝不亚于解决氢燃料储运的技术瓶颈。

  最后,还得提一下国家能源安全的问题。我们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初衷除了节能减排,当然还有能源安全的考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即使上汽在氢燃料汽车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建树,但走在氢燃料领域前列的依然是日本以及一些西方大国,在事关国计民生与能源安全的新能源领域过于倚重本国企业缺乏足够实力与技术储备的氢燃料,显然是不利的。

  总之,氢燃料对于目前的中国汽车行业而言,实际的意义并不大,东风、一汽、奇瑞以及福田等车企都已不在氢燃料领域继续投入了,目前能把氢燃料进行到底的也只有上汽。而上汽对于氢燃料的定位,或许更多的还在于它的“前瞻”意义。

  不过氢燃料车也并非完全没有现实价值。去年,我就曾与一位新能源高管聊过氢燃料的问题,这位曾在世界八大军火供应商供职多年的专家就直言不讳地指出:氢燃料电池在民用方面的价值极低,商业价值几乎为零,军事方面的应用才是氢燃料电池存在的意义所在,氢燃料电池是坦克、军机等武器装备中最好的动力系统之一,尤其是在潜艇的动力系统(Air Independent Propulsion系统)上,更是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因此,发展氢燃料汽车的确是一个寓军于民的不错选择,或许,日本人大力发展氢燃料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岛国都这么做了,我们又为什么不这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