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优化营商环境 积蓄发展动能

22.08.2017  22:01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稳中求进做好全年经济工作的必然选择。

  上周,多个省份出台政策举措,就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改善营商环境进行了部署。比如,云南推出降低企业税费、用能成本、融资成本等75条措施,预计全年可为企业减负700亿元;重庆则从优化营改增政策、扩大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减征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等9个方面入手,将为实体经济减税800多亿元。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

  吉林发布“零见面网上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和“到大厅一次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企业或个人办理清单内项目可实现“零见面”“一次性”办结;辽宁通过“六项改革”“四项服务”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在全部24个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中,省级层面针对企业的收费项目已全部取消。

  作为商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多证合一”在全国多地展开并取得突破,不少地区还提前实现了这一改革目标。继吉林、河南、湖南等省份之后,广东宣布将在9月1日起全面实施“多证合一”登记模式,此举较国务院规定时间提前了1个月。

  营商环境的改善,释放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今年上半年,浙江省重点发展的八大万亿产业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其中,信息经济核心产业、旅游产业的增加值均保持在两位数增长,而节能环保、健康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也表现不俗。

  在北京,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为代表的高端产业,继续领跑上半年工业增长,提升了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与营商环境的优化与改善紧密相连。

  从各地的实践看,凡是营商环境较好的省份,其对各类高端资源要素聚集的吸引能力也较强。换言之,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在从成本优势向人才、技术、资本、服务、品牌等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中,营商环境将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

  对标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在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上仍有一定空间,部分地区对于中央政策认识不到位,一些行政壁垒和进入门槛虽诟病已久但依然存在,彻底打破“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尚需时日。

  令人欣慰的是,各方对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从未停止。上周,国务院层面先后印发了《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这些高“含金量”的政策举措,不仅给实体经济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实惠,还带来了公平公正市场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而后者正是更多市场主体所期盼的。(顾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