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春刀、飞鱼服:明代兵器与功夫究竟什么样
电影《绣春刀》剧照
《绣春刀》的兵器有多靠谱?
其实真正的绣春刀长啥样,并没有留下靠谱的文字记载或出土实物,流传的画作也是寥寥带过,没有明确提出哪类刀属于绣春刀,给后人留下许多谜团。比较靠谱的解释是,绣春刀是朝廷配发给厂卫使用的官刀的统称,其形制可能并不是只有一种。由于是官制刀,又是厂卫所用,因此使用了很多鎏金错银的装饰,也就起了这么个风骚的名字。
根据《大明会典》之类的典籍和一些明清笔记,绣春刀也有可能只是一种礼器,给近臣在礼仪、出行、祭祀等特殊场合使用,“本朝文武大臣扈从车驾,则赐绣春刀、椰瓢、茄带”“锦衣卫官登大堂者,拜命日,即赐绣春刀、鸾带大红蟒衣飞鱼服,以便护大驾行大祀诸礼。”
但是厂卫在执行他们的“特殊公务”时,使用这种佩刀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特务系统真正动刀子的机会没有动作片里虚构的那么多,一旦需要掏刀子,仪仗用刀也并非不能用于实战。
所以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绣春刀的形制,而是它“到底是可以作为实战器的礼器,还是可以作为礼器的日常佩刀”。
那么飞鱼服呢?称它为中国历史上打架最帅的官服是不为过的,跟纳粹军装一个道理。飞鱼服是补色为飞鱼的袍服,飞鱼并不是现在所说的那种海鱼,而是一种近似龙首、鱼身、有翼的虚构形象。明中期公务员制服的视觉识别体系缺少把控,有的人专门把飞鱼服穿得像蟒袍,于是朝廷严厉控制了百八年,至明末奢华之风又起,逐渐背离了中期简洁大方的审美,电影《绣春刀》正与此暗合。
《绣春刀》的服饰道具比较考究,华丽却又写实的兵器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但是有一个不足之处,兵器一看就是龙泉现代匠人做的,刀条(刀身)问题都不大,甚至还原度很高,刀装却很恶俗,工艺品气息太浓,清朝的味道也太浓。当然,明末与清初的兵器形制有模糊不清的地带,比如刀剑鞘的全金属封边到末期就没再继承,而是现在常见的丑爆了的双耳提梁,影片中也采用了这个设计,但这样一部电影不能体现明朝的气韵,着实可惜。废话太多,来详解片中的兵器与功夫。
明代使用三眼銃的士兵(网络图)
火炮威力让朱元璋远扩城墙明朝火器举世瞩目,从南京有众多火器制造局便可见一斑。那么,明朝时期的火器到底发展到什么地步了?这些火器究竟又有哪些特性和功能?和现代枪炮比较,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明朝守城第一器是何物
明朝是中国古代把火器使用到最极致的年代,火器的种类纷繁多样。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师贺云翱告诉记者,明朝的火器在当时的世界是数一数二的。明朝的火器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燃烧性火器,比如火箭、火球等;一类是爆炸性火器,比如地雷、炸弹等;还有一类是管形射击火器,就是枪和炮这些火器。
明朝有一种叫万人敌的燃烧性火器,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就称赞它是“守城第一器”。这种火器是用泥制成的,周围留有小孔的空心圆球,晾干后装填火药,并掺入有毒物质。当敌人攻城时,点燃引信,抛到城下,火焰会四面喷射,并不断旋转,烧灼敌军。因为它制作简单,取材又方便,又有杀伤功能,所以才有此称号。
明朝使用最多的火器是什么
火铳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元朝,比西方早数十年。火铳在明朝运用得最广泛。这一时期的火铳,还没有枪和炮的区别,如果想使用轻便,就造得小一点,如果想增大威力,就造得大一点。而通常大一点的叫火铳,小的就叫手铳。两者后来渐渐发展为不同方向,大的往炮发展,小的往枪发展。但不管大的火铳还是小的手铳,其基本构造都是一样的,由前膛、药室和尾銎三部分构成。其中药室部分隆起,上有火门。发射时,先把火药从铳口装进药室,再塞入用木头做成的马子,用来闭气,然后将子弹装入前膛,用火绳通过火门点火,点燃药室里的火药,火药燃烧生成大量的高温气体,就可以将前膛的子弹推射出膛。(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