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和战士和援外医疗队坚守海外 诠释中国担当

21.02.2015  12:09

  当神州大地千家万户沉浸在团圆和美的喜庆中时,中国维和战士和援外医疗队员正坚守在非洲、中东等地区,他们只能通过长途电话、越洋视频和家人“相聚”。一句句亲切的问候、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一段段轻松的对白,背后凝聚的却是泪水、汗水甚至血水。为了祖国的荣誉,为了神圣的使命,他们选择默默付出,用实际行动诠释中国的担当

  柔情铁汉 心系家国

  宦 翔 柴 印

  中国第十三批赴黎巴嫩维和工兵分队的官兵春节期间仍然坚守在满布地雷、局势恶劣的黎巴嫩南部任务区。为了维护和平,他们远离亲人,毫无怨言。他们明白,完成好维和任务就是对亲人牵挂最好的弥补与回报。

  “1组迅速驾驶装甲运兵车挡住营门,2组就近隐蔽,加强警戒!”话音刚落,9名头戴蓝色钢盔、全副武装的中国警卫战士迅速行动起来。两分钟后,两辆印有“UN”字样的白色装甲车停在营门口,枪口对准门外,“来犯之敌”被牢牢挡住。与此同时,其余维和官兵也手持武器迅速进入各自掩体。

  2月5日,中国第十三批赴黎维和工兵分队针对近期冲突升级组织了一场例行夜间防卫演练。虽然是常规演练,但警卫班长罗兴援不敢有丝毫马虎。

  维和官兵承受的风险和心理压力常人难以想象。1月18日,以色列越境打击叙利亚,导致6名黎巴嫩真主党成员丧生。28日,真主党在南部的黎以边境实施报复行动,以色列予以还击,一名西班牙籍维和战士在战火中牺牲。

  26岁的罗兴援是成都军区13集团军某工兵团一名上士,去年9月随队驻守黎巴嫩,负责营区警卫。然而,就在他出发前几天,家里传来噩耗,父亲因病去世。作为警卫班班长,营区安全重于一切,他只能忍痛将对父亲的思念和愧疚藏于心底,带领战友站好每一班岗。

  “他非常坚强,工作尽心负责。”作战参谋王亮告诉记者。在父亲百天忌日那天,罗兴援在晚上熄灯后,悄悄来到营房后面,面向东方跪在石子路上足足有4个小时……

  四级军士长李雷到维和任务区后,每天都会到炊事班取红豆。起初炊事班班长张良以为他身体弱,便让他多拿点,但李雷每次只拿一颗。原来,在即将与相恋8年的未婚妻步入婚姻殿堂之际,李雷因工兵团队赴高原理塘施工,不得不推迟婚礼。刚下高原,他又随维和部队赶赴黎巴嫩,婚期再度推迟。“安心干工作,我等你回来。”未婚妻在临行前对李雷说。

  红豆寄相思,每一颗红豆都寄托着李雷对未婚妻的思念和深情。

  36岁的刘家忠是一名三级军士长,也是维和分队兵龄最长的战士。他主动请缨赴黎,留下妻子在家照看3岁的女儿和患病的父母,为此,妻子没少跟他抱怨。有一次女儿生病,哭闹着要找爸爸,而当时营区网络出现故障,家人无法联系上他。

  “女儿生病了,想和你说说话,你又不在。”3天后,看到妻子网上留言时,这位服役18年的老兵还是落泪了。后来得知,女儿因为看不到爸爸就不吃饭,妻子就拿出以前拍摄的录像放给她看,才把女儿哄住。

  “说不想女儿那是假的,但维和任务重,我们都得缓一缓。”刘家忠说。他每天要向辛尼亚政府军、村民、小学送水各10吨,处理营区污水10吨,每天完成任务回到营区时,大家早已入睡。

  官兵们除了完成维和任务,还利用双休日帮助当地村民改善生活设施。分队部署到任务区4个月以来,累计修筑道路两条,平整场地5000平方米,义诊3000余人次。刘家忠告诉记者,每当看见与女儿年龄相仿的当地儿童平安、快乐地成长,就像看到自己的女儿一样。

  维和战士在异国他乡守护一方安宁,心系祖国,牵挂着自己的家。

  (本报黎巴嫩提尔电)

  “请祖国和人民放心

  倪 涛 燕小辉

  “大伯,我今年又不能回去过年了,您要照顾好自己……

  春节前,王金方拨通大伯的电话。3岁时,王金方的父亲去世,一年后母亲改嫁,他和大伯相依为命。为了照顾他,大伯一直没有成家。自从2001年12月入伍起,王金方已有8年没有回家过春节。今年,大伯又要孤独过节了。

  王金方是中国赴南苏丹(瓦乌)维和部队331名官兵中的一员。去年11月18日,这支部队踏上距离祖国万里之遥的战乱国度,开始执行为期8个月的维和任务。

  在此之前,中国已派兵在此维和近9个年头,近4000名头顶和平蓝、肩扛中国红的中国军人曾汗洒维和疆场,留下了享誉国际的中国质量、中国标准、中国速度。

  去年12月9日,人员部署到位仅3天,中国工兵即接到拉加基地装备物资回撤任务。拉加距瓦乌基地300多公里,道路损坏严重,单程行军超过12小时,加上沿途路况复杂,经常有武装分子出没,安全形势异常严峻。困难面前,中国军人没有退缩,经过3天紧急勘察,他们艰难实施第一次回撤。瓦乌基地任务保障中心主任乔治·曼苏尔专程致信表达谢意:“感谢中国工兵的帮助和支持,这充分体现了你们的友善与合作精神。”截至目前,中国工兵攻坚克难,转移大部分装备物资,累计出动车辆近200台次,行军里程达8000公里。

  1月23日,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联南苏团)下达瓦乌至本提乌人道主义干线平整修复任务。近400公里的道路,中国工兵承担其中3/4的路段。在此之前,道路沿线多次发生武装袭击事件,加之任务路线长、工期短、工程量大,尤其是中国工兵需跨战区作业,施工保障非常困难。经过周密勘察评估,中国工兵抽调人员装备准时开工。联南苏团官员称赞:“中国维和部队勇于担当的积极姿态,将进一步提升‘中国蓝盔’的国际形象。”开工那天,当地民众载歌载舞表达感激之情。村民普多高兴地说:“这条道路将为我们出行提供极大便利,中国总是能给我们带来惊喜,感谢你们!

  截至2月6日,维和部队共出动人员5122人次,修筑道路67公里,平整场地66630平方米,整修停机坪7400平方米,高标准完成联合国基地建设、机场维护、道路修筑等121项工程指令,受到联南苏团和其他国家维和部队的高度赞扬。

  成绩背后,是维和官兵的默默坚守。舍小家,顾大家,对维和官兵来说,这绝不是一句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331名蓝盔勇士的背后,都有感人故事。

  一级医院院长邢伟是一名有着26年军龄的老兵,这次维和,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邢伟的父亲和岳父均已去世,母亲右下肢肌肉跛形,行动不便,岳母右侧肢体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两人时刻需要有人照顾,邢伟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他这一走,家庭的重担全部抛给了妻子,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邢伟说,他亏欠家人太多,等维和结束,一定好好弥补。

  军事组长闫坤出征前半个月,母亲查出患了乳腺癌,现已进行6次化疗。他虽说已与相恋多年的女朋友领了结婚证,但还没来得及举办婚礼。“等将来脱下军装,我一定好好对待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闫坤说。

  炊事员杨猛的母亲因胃癌做了全胃切除手术。本应在母亲身边尽孝,却因组织需要踏上维和之路。“儿子尽孝是本分,但军人尽忠是天职。”杨猛说。

  尽管任务繁重,维和官兵仍以中国军人的乐观精神迎接新春。官兵们在营房门前贴上传统的春联,挂上大红灯笼,为紧张艰苦的非洲战地生活增添一些节日气氛。国际友人也纷纷通过不同形式送上春节的祝福。

  “爸妈,过年好!儿子给你们拜年了!”“媳妇,辛苦了,我想你”……电话里的一声声问候,传递着官兵们对亲人的想念。

  “春节,对别人来说是团聚和欢乐,但对我们而言,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请祖国和人民放心,我们保证高标准完成各项任务,为祖国争光!”维和部队指挥部主任吴建本说。

  (本报南苏丹瓦乌电)

  业务过硬 赢得尊重

  倪 涛 金 果

  “我们爱马里,我们爱中国,新年快乐,羊年大吉……

  春节前夕,当参加军营文化交流活动的马里加奥市二营小学儿童用稚嫩的声音表达祝福的那一刻,中国第二批赴马里维和官兵们的心在不断升温,就像脚下滚烫的黄沙一样。130天的坚守在这一刻收到了最高褒奖。

  去年9月22日,第二批赴马里维和警卫分队的官兵正式开始他们的维和征程。

  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新的挑战。官兵们远离亲人守卫在非洲大地上,高温是他们遇到的第一只“拦路虎”。“40摄氏度,40斤,这两个数字能有什么联系?”警卫一中队队长柳鹏飞对记者说,初到马里时正值当地旱季,40摄氏度的气温让地面沙土烫得几乎能煮熟鸡蛋,然而维和官兵每天出勤,穿戴的各种装备全算下来不下40斤,所有官兵都是在出汗、补水、再出汗,湿透、晒干、再湿透的循环中,感受到了非洲马里的“热情”。

  艰苦环境的“”好迈,亏欠亲人的“”却不易越。

  “儿子,又不能陪你过年了,非洲有和你一样大的孩子正面对饥饿、疾病和战乱,需要中国的帮助,我相信你再长大些一定就能理解爸爸!”警卫分队副分队长赵广宇,春节前给5岁的儿子发回一段视频,以此表达对儿子的想念。

  “爸妈,你们身体好吗?儿子远在马里,春节又不能陪在二老身旁了,你们一定要注意身体!儿子愿你们健康长寿……”快反中队长左彪在电话里有说不完的知心话。

  警卫三中队副队长纪振勇,把对从未谋面儿子的思念写进了字里行间:“吾儿,你知道吗,这里的天很蓝!”“今天给你妈妈打电话时,你睡着了,妈妈说你在微笑,是在想念爸爸吗?爸爸每天都很想你!

  闲暇时,维和官兵们最爱唱电视纪录片《中国红·和平蓝》的主题曲——“中国红和平蓝,责任使命一肩担,年轻的中国军人,青春在红海上扬帆……

  然而,浓浓的乡愁却被马里骤然浓烈的硝烟冲击着。

  半个月累计发生暴恐袭击10余起, 4台车辆被损毁、30余人伤亡,更有恐怖分子扬言袭击联合国马里特派团(联马团)驻地……一条条情况通报牵动着所有维和警卫分队官兵敏感的神经。

  “我们在明处,武装分子在暗处。一旦放松警惕,给恐怖分子机会,就可能出现伤亡!”基于这一认识,中国警卫分队多措并举建立健全防卫机制,全面提升营区警戒级别。

  只有主动作为,才能防微杜渐。针对战区紧张局势,中国维和警卫分队强化防御部署,增设6个备用哨位,增加1.5个基数弹药储备,加大巡逻次数,扩大巡逻范围,并在2月9日与联马团东战区安全部门协同展开演练,更是以完善的行动预案、精湛的战技素养、出色的处置方法赢得了所有参演友军的尊重。

  “新年快乐!”演练结束,战区司令部内来自法国、孟加拉国等7个国家的参谋军官用刚刚学会的中文,向全体维和官兵送上新春祝福。“中国维和部队是最棒的,中国年、和平年!

  (本报马里加奥电)

  病房里的绝地厮杀

  王欲然 洪建国

  埃博拉,本是一条美丽而静谧的河流,如今却成为“超级病毒”的代名词。2014年,这种病毒悄无声息地潜入塞拉利昂,并快速蔓延,严重威胁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当一张张令人毛骨悚然的图片从这风景如画的国度传出时,世界目光聚焦于此,一场全球性抗击埃博拉疫情的战役就此打响。

  疫病无国界,患难见真情。自去年9月起,解放军第302医院抽组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拉利昂医疗队,分3批奔赴西非塞拉利昂执行为期半年的埃博拉疫情防治任务。在疫区人民最无助的时刻,中国医务工作者坚守在抗击埃博拉第一线,与非洲人民共同向疫情宣战。

  1月14日,第三批援塞医疗队22名先遣队员飞抵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先遣队员们一下飞机就迫不及待地与第二批援塞医疗队的兄弟姐妹们见面。队员们测完体温后,紧紧拥抱在一起,泪花打湿了脸颊。

  时间不等人,第三批医疗队护理组的队员们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中。第二批医疗队队员也为第三批队员进行了最细致的身教和无保留的传授:从整体病房的布局到库房物资的定位填充,从工作流程的熟悉到严格防护的细节要求,从我方人员的培训到与塞方工作人员交流……

  “戴上口罩先吸气再吐气,看有无泄漏,打开防护服,先要看有无破损,穿戴后两人相互检查,看有无暴露在外的皮肤。垃圾箱盖子要轻开轻合,避免病毒飞溅。平时看似简单的戴口罩、穿衣服、脱鞋子,在抗击埃博拉一线却关乎生命安危,稍不注意,放松警惕,比SARS病毒防护级别还高的埃博拉病毒就会乘虚而入,所以容不得半点马虎。”在中塞友好医院,第二批医疗队队员嘱咐第三批队员们。

  第二批医疗队队员刘兵说:“每次晾晒套靴,都是一次考验!”在队员穿戴的11件防护用品中,只有套靴是重复使用的,所以每次脱下后都要经过彻底消毒浸泡。消毒水浓度达最高级别,特别刺鼻。

  抗击埃博拉就是一场接力赛,能力和速度对成绩至关重要。

  在第二批援塞医疗队秉承负责任、无保留、一站式的认真传帮带下,第三批援塞医疗队员在短短4天时间里顺利接替工作,实现无缝对接,掌握了中塞友好医院埃博拉留观和治疗中心的运行模式。

  弗里敦夜色宁静。中塞友好医院埃博拉留观和治疗中心值班室内突然响起了电话铃声:“护士艾娜在工作时突然晕倒,请求支援!”“艾娜是一名很敬业的护士,工作一向严谨、认真,难道她也感染了埃博拉?”医疗队值班医生王立福、李文刚赶紧跑到中塞友好医院治疗区域,迅速穿好防护服,进入塞方值班室。只见艾娜蜷缩在床上,呼吸微弱,生命垂危。

  时间就是生命。李文刚马上给艾娜量体温,仔细观察她的症状。王立福向塞方人员询问艾娜的工作生活情况。凭着经验,他们第一时间排除了艾娜感染埃博拉的可能。经过询问得知,艾娜本身营养不良,加上工作任务繁重,导致晕倒。虽未感染埃博拉,但艾娜生命体征已非常微弱。“立即输液,进行支持治疗……”李文刚细心地交代着。

  经过抢救,艾娜渐渐苏醒。王立福、李文刚回到中方值班室后,又给塞方值班室打了电话,询问艾娜情况,得知她已经好多了,两人悬在心上的石头才落了地。

  队员储芳将抢救艾娜的过程写在日记本上:“与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就在这样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看似平静的病房,却有着绝地厮杀,只有真正上了抗击埃博拉的战场,才能感受到那浓浓的硝烟味……

  埃博拉无情,人间有爱。

  (本报弗里敦电)

  版式设计:刘 慧

  图片说明:

  图①:中国赴南苏丹维和部队官兵张灯结彩迎新春。

  中国赴南苏丹维和部队供图

  图②:中国第十三批赴黎维和工兵分队作战勤务排中士张路,终于通过网络看到了自己出生仅7天的儿子。

  柴 印摄

  图③: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拉利昂医疗队队员与患者交流。

  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拉利昂医疗队供图

  图④:第十三批赴黎维和工兵分队扫雷组长李海兵正在进行扫雷作业。

  柴 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