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舆情一周综述: 榆林文科状元被疑“高考移民”引发关注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监测,本周涉教育媒体报道为23.27万条,微博言论96.1万条,微信文章1.92万篇,信息总量较上周增加7.24%。教育议题中,考试招生话题热度持续居高。此外,校园暴力、师生关系、校园管理等话题也获得较高关注。
表:本周全国教育新闻转载量排行
从媒体转载量来看,陕西榆林文科状元被指系高考移民 户籍挂校长名下、校园暴力猖獗令人愤恨 江苏宿迁初二学生遭打身亡、广东东莞14岁女孩考上复旦:小学跳级只读3年、广州一男生追求已婚女老师遭拒网上发文称被“玩弄”、教育部重申高校不得恶性抢生源、四川一大学院长6篇核心期刊论文遭质疑、北京小学初中更换“新课表” 每节课不再为45分钟、安徽641名代课教师举横幅恳求同工同酬、河南学生冲击打砸食堂事件涉事校长被撤职、河南大学生3跳黄河救人获奖1万 资助俩高中生读书为媒体曝光率最高的10个教育话题。
图:榆林文科状元被疑“高考移民”事件舆情关注度走势
榆林文科状元被疑“高考移民”事件最先曝光于一则网帖。7月初,一则举报陕西榆林文科高考状元是“高考的移民”的帖子开始在网上流传。网帖称,今年陕西榆林文科状元花落华栋中学,而华栋中学却出奇低调,其中缘由与该状元涉嫌“高考移民”有关,并附上一张有关该状元户籍信息的图片。图片显示,该状元并非榆林本地人,而是山东鄄城县人,2009年以投亲为由迁入华栋中学校长李锦成名下。巧的是,另一名原籍河南洛阳的考生也以投亲名义迁入该校长名下。
该网帖发出后,多篇质疑帖文相继出现,自媒体平台上舆情持续发酵。7月8日,《华商报》以“陕西榆林文科状元被指系高考移民 户籍挂校长名下”为题对此展开报道,人民网、凤凰网、中国网、光明网等权威媒体和腾讯、网易等门户网站纷纷转发,掀开事件全媒体平台传播的序幕。从报道内容来看,该状元并未在华栋中学上过学,校长李锦成也并非其舅父,落户李锦成名下的外省籍考生远不止一个,一方面坐实了坐实此前有关“状元简历造假”的猜测,另一方面加剧了关于“迁户口背后存在权钱交易”的质疑。
7月9日,《华商报》刊发了题为“榆林榆阳区教育局回应状元简历造假:是学校的事”的跟进报道,光明网、新华网、中国青年网、环球网、人民网等介入转载。报道引述榆阳区教育局副局长的话称,考生邢程远高中阶段学习简历造假是学校的事情,和教育局无关。而公安榆阳分局则在报道中态度含糊,未有明确表态。对此,网友表示强烈不满,指责涉事主管部门是在推脱责任,其中不乏偏激言辞。
同日,《京华时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人民网、红网等媒体纷纷发表针对性评论,主要集中于几点:对此事严厉彻查、加快制度建设、推进教育公平、加强学籍要求等。将事件讨论引向深入,对舆论走势产生了较大影响。
7月10日,新华网进一步追踪报道,称 “没有亲属关系‘找了相关领导打了招呼’户籍才办下来”、“学籍空挂三年校方非常清楚 审核考生资格形同虚设”,并配发“管好一纸学籍怎么就这么难”的评论。与此同时,央广网、《齐鲁晚报》等媒体也针对户籍制度和学籍管理漏洞、监管部门失职等现象进行批判,论点进一步集中于对严厉查处违规行为和加强主管部门监管职能的呼吁。
7月11-12日,地方级媒体介入报道,重点突出主管部门的失职,如“找领导打招呼办好户籍”、 “状元学籍空挂竟通过审核”等。不过舆情热度已较之前明显下降,并趋于平稳。
榆林文科状元被疑“高考移民”事件媒体评论摘要
在我国人口流动性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治理高考移民,一方面应通过完善户籍、学籍监管制度,堵住高考移民的“入口”;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应当通过制度建设,为广大学子、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学子成才,拓宽道路。
——《中国教育报》
高考移民戕害教育公平。近年来各地纷纷采取措施,规范报考条件,堵截高考移民,陕西省的“双三”规定就是例证。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一些地方和部门的管理仍存在不完善之处,致使一些事实上的高考移民堂而皇之地符合规定,可以顺利报考。解剖榆林文科状元这只麻雀,折射出的双重漏洞值得关注和反思。
——《法制日报》
管好学生的一纸学籍,远非什么技术难题。说到底,是程序是否公开透明、责任是否落到实处的问题。眼下,对“学籍空挂”这一全新的“高考移民”变通手段,亟须学校和相关职能部门切实负起监管责任。一方面,校方应进一步加强自律,对学生的实际就读情况动态掌握并上报教育部门,在考前公示接受师生监督。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应对考生报考资格进行全面深入审核,避免给人可乘之机。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严肃查处,举一反三,用责任填补漏洞。
——新华社
绝对公平并不是真正的公平,高考录取分数倾斜是对实质正义的代偿,正面效用不可否定,问题在于如何防止制度空转。以户籍为蓝底的高考制度,在户籍改革深入、人口流动加剧的当下,如何进行调适,才能保障照顾政策落到实处,不被滥用,确实是一个考验公共决策智慧、考验着政策执行力的现实难题。可以预见,哪怕相关制度中的某一子项执行好了,譬如中小学生学籍“一人一生一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高考移民”。如果这名考生没有高中“状元”,不是这么低调,问题还能被发现吗?当务之急,是以此事为线索,倒追责任,给其他考生、公众一个交代。
——《京华时报》
隐藏在“状元”身后的权钱交易、违法违规、地方户籍准入政策及执行漏洞百出等问题已经若隐若现。一校之长身份的李锦成能量如此巨大,那么,当地其他学校就一定没问题吗?究竟还有多少人打算、正在或已经通过这样的方式成功操作呢?这起事件会不会仅是当地变相高考移民问题的冰山一角?面对当下业已暴露出来的问题,有关部门有没有足够的决心和勇气顺藤摸瓜、一查到底、严厉问责,我们拭目以待。
——千龙网
随着异地高考的推进,我国今后的高考报名,将逐渐淡化户籍要求,变为户籍加人才居住证(或居住证)要求,而更强调学籍要求,从推进高考公平角度看,在人口流动的背景下,强调考生的连续学籍,比强调户籍更合理。因此,地方教育部门必须转变以前以户籍审核为主的管理方式,重视学籍登记、审核,建立基于学籍的学生管理、升学服务新体系。
——中国网
榆林文科状元被疑“高考移民”事件网友评论摘要
图:榆林文科状元被疑“高考移民”事件网友观点分布(抽样条数:800条)
主管部门推脱责任 13%
网民“彣野”:同一个部门都把责任推的这么干净,就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承单自己相应责任,就知道推脱。如果再有别的部门插入进来还不相互扯皮。
呼吁高考制度改革 10%
网民“秋雨2012777”:移民,多少年了?缩小各地分数差距谁还移民?偏远地区教育落后分数低一点咱能理解,可是大城市分数却远低于山东、浙江等地,他能不移民吗?高考制度该改革了!有关部门还不管吗?
网民“豫之寞”:09年就移民过去,根据政策也不是问题。这只是说明了关于高考的地域政策相当有问题,极其有问题!直接全国考生一套卷子,一个录取线,全部没有任何加分,你看还移民不!多好解决的问题!
指责教育不公 13%
网民“怎么都该快乐”:是现在制度问题,而不是学生本身,现在教育分配不公平,凭什么北京就能享受这么多教育资源,只因为现在都是公办院校,民办院校无法竞争。
批评户籍管理制度有漏洞 12%
网民“pz_fly”:记得我高考那年班里就有五六个人去外省考试的,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吐槽山东高考竞争激烈 12%
网民“打倒洋柿子啊”:国家对山东考生就不公平,你要追究人家的责任,那我们山东考生是不是也要追究国家的责任啊?
网民“不安分的卒子”:山东的孩子也是苦逼,哎。
媒体失位 8%
网民“卢元锋”:又一个社会媒体的失位,本该关心的是一个高考状元的优秀,而非哗众取宠而引来唾沫的揭短。
网民“Reading-long”:记者还是多关注一下那些通过关系进入大学的高官子弟吧。这个人家凭本事考上。
不该苛责涉事学生 15%
网民“zhuhuaiqin”:移民高考没什么不对,山东有多少孩子因移民高考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放过这个孩子吧。
网民“青更峰”:山东和陕西都是全国卷,哪考都一样,人家也考的不差,别没事找事。
网民“yirul_叶鑫宝”:多想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高考移民的才是正事!再说,人家09年就是陕西户口了,算下来,那还是初中!并不觉得有何问题!
要求惩处涉事官员 9%
网民“金阳光瑞仔”:这个校长的德有问题,撤职查办。
网民“虚火”:主要责任是校长。找了三个在教育发达地区都学习不错的学生来挂户,上榜率高,校长的效益和政绩也会高,荷包涨了,要是学校连续多年出好成绩,说不定下一届市教委教育局都有位置坐了。
其他 7%
网民“雪客与鹰隼”:宁夏的高考移民有六分之一吧,记得银川的一个学校以前一千本地人,一千高考移民,其他学校还没查呢。
网民“爱偷瓜的猹”:陕西高考确实简单而且教育资源集中全是在几个西安的高中。
网民“蜘蛛侠1986”:教育和医疗真是一团糟。
舆情点评
纵观榆林文科状元被疑“高考移民”事件舆情演变,涉事各方的回应均未触及核心问题,并存在明显的回避、推脱,激发舆论不满。具体而言,当地公安部门仅表示“局里户籍管理严格”被批为不敢正面回应审核漏洞,教育局称“学习简历造假是学校的事和教育局无关”被质疑为推卸责任,而华栋中学对校长名下挂靠多名学生户籍不予回应的态度则直接加剧了校方知法违法的舆论猜测。
如此看来,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监管是否严格,不能自说自话或沉默以对,须得拿出切实可信的调查结果方能消除舆论质疑。此外,对于屡禁不止的“高考移民”现象,舆论虽然在教育资源公平性问题上多有争论,但对“高考移民”背后可能存在的权钱交易和腐败问题的深恶痛绝则具有共识。舆论期盼有关部门能够对此事彻查到底,严厉打击“高考移民”中腐败行为,斩断其中利益链。与此同时,也呼吁相关部门在户籍和学籍两方面尽快加强把关力度,堵住制度漏洞,让不法分子无机可乘,最大程度保障高考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