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这场“别车”该打住了
卢琴致歉了。虽然来得晚了些,但依然值得尊重。
然而网络的情绪似乎还没完全释然。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配合这位女子所恳求的“到此为止”,恐怕不外乎两种因素,一是不愿意将包括人肉搜索在内的手段视作网络暴力,二是对于卢家此前的各种不依不饶心有余忿。
网络暴力就是网络暴力。这与暴打卢琴的男司机不论愤怒的理由多么充分、但表现手法都是施暴一样,人肉搜索这类行为,并不会因为部分网民的主观愿望而改变它的暴力性质。这一点,网友没必要继续任性。
但是回过头来看,成都“别车事件”的剧情反转、情绪倒戈,并不意味着网友真心支持暴力解决问题,而是对于卢家起初表述事实的诚信度,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感。一方面,表明受众更倾向于尊重事实,但另一方面,不愿被女司机单方描述牵着情绪走的人们,却用情绪化的行为方式将对方逼到无路可走的地步。这种舆论场上的复杂心态,与行车时赌气别车如出一辙。这也是女司机公开致歉,网友依然不愿罢口的原因所在。
成都“别车事件”在舆论场上闹得如此沸扬,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在意的已经不是违章,而是诚信的缺失。正如卢琴在致歉信中所述,“错就是错,不应该找任何借口”。不论这话出于真相的倒逼,还是出于迟到的反省,卢琴毕竟站出来说了,也是一份勇气,依然可嘉。
今天来看,整个事件应该以这封致歉信为节点,画出一个舆论场上的休止符号。无论是持不同观点的网友之间的相互“刮擦”,还是网友与女司机或者与男司机之间的骂战“别车”,都应该就此打住。剩下的,交给法律去评判。
其实当真相还原之后,关于这场行车赌气引发的拳脚施暴、以及由此引发的网络施暴,是非对错的这道判断题已经非常简单,无论当事人还是观局者,心里的偏差都不会太大。但人们表现在嘴仗上的强硬,与内心基本的评判反差如此之大,不是因为各自都不讲道理,而是谁都得理不愿饶人,非得把对方“别”到无路可走的境地。这种集正义性与报复性于一体、让情绪牵着理性的鼻子走的网络冲突,生生地将行车途中的别车恶习,在舆论场上重演了一遍。好处是,逼出了真相;糟糕的是,弄丢了理性。
卢琴是从情绪的冲动中回到理性中来的当事人。在她之前,男司机张某已经道出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悔悟。一场冲突,因为网络传播的介入而让当事双方收获了痛的领悟,也让当事双方尝到了额外的伤痛,这表明,网络这把双刃剑,如果不在真相与情绪之间把控好分寸,则会因为造成的伤害而对冲掉太多的功德。
真正具有正义情怀的人们,是能够、也应该接受并尊重成都女司机的这份歉意的。在这场由路上别车引发的网上别车中,需要汲取教训、感受痛的领悟的,不只是成都娇子立交桥下的当事双方,同样应该包括在网上掐得你死我活的人们。整个事件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用法治的思维寻求真相、用理性的思考判断是非,一定比用情绪的互逼、用暴怒的互别,来得更站得住脚,更有利于解决矛盾、化解冲突。
行车者如此,围观者也是如此。路上如此,网上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