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中国江西网】【人民网】逾七成社工专业大学生一毕业就“转行”
http://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15/04/23/013800256.shtml
http://jx.people.com.cn/n/2015/0423/c190181-24600140.html
21日下午,8家公益机构在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开启“招聘季”。南青基金、南昌市应急救援协会、南昌市崛美行动公益发展中心……8家在我省范围内颇具影响的公益机构第一次聚集在一起,将目标瞄准即将毕业的社工专业人才。
“招募数名项目策划师,一下午只收到5份简历。全省社工专业的大学生都去哪儿了?”出乎多名负责人意料的是,在为数不多的简历中难觅社工专业毕业生的身影。
记者走访调查发现,我省7所开设社工专业的高校,每年培养社工人才300多名,但毕业后这些大学生“转行”逾七成。公益组织求贤若渴,我省社工专业大学生毕业却不入本行,如何破解尴尬成为当务之急。
公益组织求贤若渴
记者了解到,我省公益机构普遍存在人才储备不足的情况,公益组织对高校培养的专业社工人才求贤若渴。“如今,公益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以兼职志愿者、大学生义工为主的人员架构显然不能满足人才需要,能独立承担公益项目策划、实施的专职人员捉襟见肘。”在公益人杜兴强心中,公益机构缺人才的困境将阻碍其未来的发展。
“在去年成功申请到民政厅农村贫困儿童‘阳光成长快车’公益服务项目后,我们人手愈加紧张,根本忙不过来。”南昌太阳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省里项目投入增加,但因为该中心人才不足,再无多余精力,只得放弃再次申请。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南昌,多家社会公益机构中的全职工作人员中,有社工专业背景的寥寥无几。南昌市崛美行动公益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坦言,急需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加入到公益队伍中来。
社工专业毕业生多数不做“本行”
目前,南昌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等7所我省高校开设了社工专业,每年约为社会培养300多名社工人才。在缺社工缺人才,公益组织求贤若渴的背景下,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理应愿意从事本行,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据公益人士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300多名社工专业毕业生,仅有不到三成的学生选择了专业对口的社会工作,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小陈是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一名社工专业2015级应届毕业生。从大二开始,他就在南昌一些街道、社区从事社工实践工作。对于他而言,社工是他最为青睐的职业。然而,并不是所有同窗都跟他想法一致。“29个同学中有的考上了老家公务员,当起大学生村官,有的去培训机构当老师,甚至有人干脆自己创业,沉浮商海。数下来,真正从事‘本行’不到6人。”小陈说,4名同学选择南下去深圳、广州,只有两人最终留在南昌。
“薪酬待遇低,社会保障不足。”这是多数社工专业大学生的心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社工专业邓朝宏老师认为,专业社工的需求不断在增大,但与之背道而驰的是社工专业岗位少、薪酬水平低、工作比较辛苦的现状,社工专业毕业生因此纷纷另谋出路。很多学生认为虽然从事这一行业很有成就感,但精神无法替代吃饭问题。
加大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力度
2014年,社工专业出身的林卓红毕业后,选择南下到深圳从事社工工作。“在深圳,一个‘4+2’型社区每年社工投入约有50万元,社工月薪超过4000元,在南昌却只有2000元。”除了薪酬,林卓红更看重的是自身的专业成长,在他所在的阳光服务中心,来自香港的督导会定时前来给予专业指导。
在许多社工专业的大学生看来,深圳的社工从业环境好、岗位多,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购买服务,制度完善合理。“高校学生能得到全方位的培养,专业素养方面有着先天优势,这恰恰正是社工工作急需的。”邓朝宏说,社会福利的责任主体在于政府,应加大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力度,让社会公益机构资金无忧,从而改善社工待遇,吸引更多的年轻大学生加入到社工队伍中来。
此外,邓朝宏还建议,高校可与公益机构合作,培养“订单式”社工人才,建立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其在学有所成后实现快速就业。
江西日报记者 刘 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