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给力防汛安全

27.05.2016  09:42

 

你村降雨超过100毫米,请你组织人员加强监测与排查,一旦出现险情,立即转移群众并及时报告。”5月20日凌晨4时许,一条防汛信息从青原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穿越空间,精准发至天玉镇岭上村主任李长保的手机上,随后10多名群众被转移到安全区域。“如果没有接到通知,肯定会出事。”李长保坦言。

这是青原区大力实施“网络+”给力防汛安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依托高新技术,主动把监测触角延伸至第一线,把预警范围覆盖到死角盲区,牢牢把握防汛主动权,使灾害损失降至最低限度,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网络+”监测水情

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今年青原区出现了多轮强降雨天气过程,防汛形势严峻。5月20日,天空异常沉闷,暴雨哗哗地下,该区防汛值班室内的电脑监测数据不断刷红,气氛日趋紧张,两名工作人员忙个不停发送信息,调度防汛,下达指令,“一切尽在掌握之中。”青原区防办主任贺利琳说。

近年来,该区一方面强化事前监测,认真做好天气预测预报工作,通过网络平台等途径,向社会发布动态气象信息;另一方面强化事中监测,合理布置26个自动雨量监测站和114个简易雨量站,建成了一个覆盖全区每个角落的水情信息管理系统,在线监测降水情况。

掌握了第一手水情资料,如何准确向社会发布?该区按照区别对待、分类发送的原则,创建了多个移动短信群体,如管理报汛员群、成员单位负责人群、防汛责任人群等。区防办根据任务分工和工作要求,将上级精神、工作部署、气象信息、水雨灾情等精准发送给特定群体,可直达村(居)“三大头”,甚至村小组长,提高防汛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如果遭遇到流域性洪涝灾害,该区采取移动短信平台与电视滚动播放相结合的方式,第一时间发布水情、雨情、灾情和工情,广泛发动干部群众参与防汛抗洪工作。

数据显示,今年入汛以来,该区累计发送防汛信息19批次3.3万余条,精准发布山洪灾害预警5起,提前转移群众100余人,让群众跑在洪水的前面,全区无一座水库溃坝、无一处堤防决口、无一人员伤亡。

“网络+”管理工程

5月22日10时许,花岩水库安全管理报汛员彭家勋开始了一天的水库巡查工作,一路上,只见他不断地拿手机拍照,待把图片全部发出去后,才算完成了这天的巡查任务。彭家勋所用的手机是一部防汛专用手机,是该区今年年初为各水库、堤防安全管理报汛员配发的一款防汛“神器”,它直接与区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管理后台相连。这款手机不仅有信息发送和接收功能,还兼有查询气象信息、水情信息、雨情信息、山洪预警、即时通讯等功能,“一机在手,防汛无忧。”彭家勋高兴地说。

运用网络技术管理工程,在该区不算新鲜事。近年来,该区按照“除险一座、监管一座”的要求,大力建设水库雨量水位自动监测系统,基本建成水库实时信息管理平台,覆盖到重点小⑵型以上水库;同时在主要河道、水库设立洪水预警报系统,一旦洪水超过预设警戒线,该系统就会自动发出预警。

如今,该区防汛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就能观察到远在百里外的防洪工程安全运行情况,“就连水位标尺上的数字都能看得清楚。”贺利琳说,今年,该区统一调度水库库容5500多万方,拦蓄洪水4100多万方,实现化大灾为小灾、化小灾为无灾,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损失,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网络+”智慧防汛

为确保群众有效躲灾避险,2015年,该区与移动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全区农村实施“智慧防汛”行动,包括大喇叭远程广播系统、“十户联防”平台、信息管理平台三大工程,实现村村有声音、有联防、有管理。

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该区自筹资金200多万元,在每个行政村安装2个以上大喇叭,其中山区自然村村均一个,总达500多个,并为每个大喇叭安排2名“保姆”,传递“好声音”,播放天气预报、防灾减灾、党的政策、田间管理等信息,实现预警、服务、宣传“三位一体”。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居多,青年劳力偏少的实际,该区创建“十户联防”平台,将10-20个左右乡邻组成一个联防群,群中任何用户遇到紧急情况,都可拨打“995”发出报警声讯,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保证分散居住、老弱疾残群众安全度汛,该区以村为单位,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因户施策,对有避灾能力的群众,通过管理平台发出防汛、防火、防疫、救灾等信息,督促他们做好防范准备;对无避灾能力的群众,实行“一对一”救助机制,为每个困难家庭落实一名党员干部包干帮扶。

说到“智慧防汛”的好处,东固村民刘键深有体会。去年5月18日,刘键冒雨进山干活,突如其来的山洪把他逼上了树,无处可逃。绝望的刘键猛然想起“十户联防”平台,于是拨打了995号码,大约20分钟左右,闻讯赶来的乡邻把他救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