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渡大社区:让文化的发展繁荣看得见摸得着
近日,在前往罗家渡大社区的路上,同行的于都县罗江乡综合文化站站长林旭明一直在为记者介绍大社区的情况:罗家渡大社区由罗江乡河头村、前村村庙子岗和赵屋3个小社区组成,整个社区共有居民608户,3000余人。这里有鲜明的红色文化、社区文化、姓氏文化、生态文化;有赣州市第一个村史馆;有连续举办10年、内容丰富多彩的农民文化艺术节……在这里,“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名词,而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罗家渡大社区的文化是如何被看见、被触摸的?村民们是否能感受到文化繁荣带来的新风?未到罗家渡,记者心里已经有了满满的好奇。
●文化载体建设催生民风嬗变
初到前村村庙子岗社区,规整的白色客家风情小洋楼、树木郁郁葱葱的小广场、修葺一新的林氏宗祠、红五军团部驻扎旧址依次呈现在眼前。村民见到我们,十分热情地请我们到家里喝茶。很难想象,这里在一年多以前曾经破旧落后、民风彪悍,被附近的村组戏称为“有女莫嫁庙子岗”。
庙子岗民风的嬗变,契机在于2012年下半年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随着庙子岗被规划为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示范点,罗江乡对整个庙子岗进行了重新规划,彻底修整了社区的道路和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完善的同时,庙子岗的文化元素也被有效规划、串联起来。庙子岗在革命战争时期曾经是红军第五军团驻扎地,然而长久以来,红色文化却因为缺失载体而没有得到传扬。如今,这里复原了红五军团驻扎地旧址,弘扬革命精神;同时,以林则徐为代表人物、“忠孝仁义”为核心的姓氏文化得到发扬;庙子岗多古树,村民争相认养古树,保护生态家园……
现在,“落雨变成塘,天晴晒死虫”的老庙子岗焕然一新,通过文化载体的建设,村民的休闲生活由以前的赌博、闲逛,变成了相约在古树葱郁的小广场上唱戏、下棋,还经常邀请乡里的艺术团来社区演出,民风变得积极向上。
今年2月,赣州市第一个村史馆罗家渡村史馆在前村村赵屋社区落成,成了附近村民参观学习、陶冶身心的好去处。驻村干部周礼祥跟我们说起村史馆中的5个展馆,不禁喜上眉梢:“老百姓在这里生活得好,才愿意多了解这里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发展。看到大家来参观,我打心眼里高兴。”
●精神生活丰富引领社区和谐
位于河头村的罗江乡农民大戏台建在贡江边的和谐园里,这片占地15亩、古木参天的园子大有来历。这里有700多年历史,曾经是罗江乡两个大姓的村民相互对峙的地方,至今还保存着一段遍布铳眼的古墙。而如今,古墙正对农民大戏台,日日观摩村民们说书听戏、和乐融融的场面。
24岁的谢娟作为大学生村官在罗家渡社区工作已经快两年了,她每天有一项固定工作,就是管理这里的农家书屋和活动室。“我曾经认为农村老表文化生活匮乏,但是这两年,这里老表的民风和精神面貌给我很大震撼。每天都有许多老表来农家书屋借阅图书,聚在一起讨论种养、生产上的问题,和谐园里老表的文娱生活也丰富多彩。”
社区氛围的变化,61岁的村民李名华感触比谢娟更深,通过阅读、学习,他成了村里的农业科技示范户。“这两年来,社区环境的变化简直翻天覆地。以前老百姓不懂怎么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也没有这样的设施和条件,没事就在街上打麻将,姓氏之间时有摩擦。自从罗家渡社区的和谐园建起来,活动室、农家书屋设施越来越完善,大家在这里读书、娱乐,在农民戏台自编自演节目,别提多乐呵。马上又到农民文化艺术节了,和谐园里又要好好热闹一番了。”
李名华说的农民文化艺术节源于2004年起一年一度的罗江乡农村文艺晚会。到2010年,农村文艺晚会发展成为农民文化艺术节,不仅有文艺晚会,艺术节期间还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农民技艺竞赛,成了每年年末大伙翘首以盼的盛事。记者采访时,主题为“放歌新罗江,共筑中国梦”的2013年度农民文化艺术节已经进入最后筹备和彩排期,又一场精神盛宴将呈现在社区老百姓面前。(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谢弟武 方名荣 记者王怡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