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战美军战俘定居中国:文革未撼扎根中国信念
温纳瑞斯(前排左二)被俘时的照片
这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美国老人:他从朝鲜战场来到中国,一待就是50年。他在山东当过27年的工人,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深造,后又成为山东大学的英语教授。他曾两次回美国探亲,从美军战俘成为和平使者,他几乎经历了新中国的整个发展历程。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胜利50周年前夕,笔者专程赴山东济南,采访了如今已是78岁高龄的前美军战俘温纳瑞斯先生。
因为穷,当了兵
初次见面,温纳瑞斯就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满头银丝,连眉毛也是白色的。老人说着一口地道的汉语,中间夹杂着明显的山东口音,挺拔的身板、宏亮的嗓音、幽默而风趣的谈吐,使人很难想像他已是年逾古稀的人。 温纳瑞斯全名为詹姆斯·乔治·温纳瑞斯。1922年3月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外范德格里夫特小镇的一个工人家庭。祖父早年从希腊移民到美国,父亲当过煤矿工人、炼钢工人和清洁工。
1940年8月,18岁的温纳瑞斯高中毕业后当了美国陆军的一名步兵,在巴拿马、哥伦比亚等拉丁美洲国家驻扎。“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他先后跟随部队到过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印尼等国家。在南太平洋上千个小岛上,面对日本飞机连续18个月的狂轰烂炸,温纳瑞斯第一次经历了战争的无情考验。
在太平洋上当了5年零1天的兵后,温纳瑞斯复员回到美国。他先是找了一家电影院当服务员,后又当过炼钢工人、纺纱工人、建筑工人,并不断失业。为了生存,温纳瑞斯跑到离家2000多公里远的加利福尼亚州去找工作,在一家汽车制造厂里当工人。这时,朝鲜战争爆发了。
1950年的美国,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在生活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温纳瑞斯只得第二次报名去当兵。当时美国政府规定:当兵一定要到朝鲜去当补充兵。这年9月6日,28岁的温纳瑞斯第二次穿上军装,两个月后他去了朝鲜。
被俘虏,挺高兴1950年11月28日,刚踏上朝鲜国土不久的温纳瑞斯便成了志愿军的俘虏,但他说“这是我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实际上是绝处逢生,获得了真正的解放。”
温纳瑞斯先从美国到日本,然后又坐船到韩国。“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当时许诺:美国人要创造历史,要在1950年11月23日“感恩节”前全部占领朝鲜。于是,温纳瑞斯同大批美军一起,被派往“三八”线以北的平壤。
温纳瑞斯清楚地记得:那年的冬天朝鲜特别冷,气温达到零下42℃。11月27日,撤退的道路拥挤不堪,凌晨2时,我们被彻底打败了,志愿军在向我们进攻。突然,志愿军冲锋号猛然响起,划破夜空,我和几名士兵躲在一辆坦克后面,害怕极了。
等山里的大雾逐渐散去的时候,我发现一队志愿军押着几百名“联合国军”战俘,在附近的一所民房周围坐了下来。这时,一个志愿军拿着一大捆钱送给朝鲜老百姓,买了一些白菜、大米、猪肉和辣椒等吃的东西,做给俘虏吃。我当时很不理解: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军队?这些东西去拿去抢不就行了吗,根本用不着花钱买。眼前发生的事和美军的宣传截然不同,美军的宣传给我们造成的印象是:志愿军要用共产主义征服全世界,让我们当奴隶。面对这一切,我被深深打动了,原来志愿军对朝鲜人民很尊重,对俘虏也很好,完全不同于其他任何军队。
看到这些,我已经没了担心和害怕。我和一个墨西哥籍的士兵把枪扔掉,爬出山洞,举着手下山向志愿军投降。这时,一名高个子志愿军军官用英语对我们说:“你们要是投降,就坐下”,然后给了我一支香烟。他告诉我:“你们不要怕,我们会很好地对待你们,等停战以后,我们就送你们回家。战争的责任不是你们,而是美国一小撮搞政治的人。”听了这话,我的心里就更没有顾虑了。
温纳瑞斯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对几十年前发生的事连日期都记得很清楚。“朝鲜的冬天特别冷,志愿军为我们配发了棉衣、棉被、棉毯和棉帽,住的炕也烧得暖洋洋的。我们的伙食比志愿军还好,每天都能吃上新鲜面包、鸡蛋和肉。在战俘营,吃饭讲究民主,志愿军让我们选择自己的炊事员来做西餐。他们还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宗教习惯,提供充足的牛羊肉给我们吃。我们在战俘营能过好几种节,如美国的圣诞节、感恩节,英国的加冕节,土耳其的古尔邦节、开斋节等。过圣诞节和春节的时候,一连几天战俘营都处在节日气氛之中。
谈起战俘营的生活,温纳瑞斯几次提到奥林匹克运动会。他说:“最难忘的是1952年秋季战俘奥林匹克运动会,有2000多名战俘参加,规模特别大,内容也丰富多样,开幕式和发奖仪式尤为隆重。记得摔跤比赛是土耳其兵成绩最好,篮球和拳击项目被美国人拿了冠军,田径选手克雷福德被俘前曾在美国陆军运动会上得过金牌,在这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这位黑人运动健将也出尽了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