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美:治霾靠约谈犹如罚酒三杯

10.01.2014  13:02

  1月7日,环保部有关负责人通报,为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保部与全国31个省(区、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这位负责人表示,各省(区、市)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是责任书的核心内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内的10个省及重庆市重点考核PM2.5年均浓度下降情况,其中,北京、天津、河北确定了下降25%的目标。同时,国务院将颁布考核办法,对未通过考核的地区,环保部将会同组织部门、监察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并约谈有关负责人,提出限期整改意见。(1月8日《每日经济新闻》)

  雾霾袭击大半个中国,让所有人生活在有毒大气之下,治理雾霾刻不容缓。环保部与地方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强化地方政府和领导在治理雾霾工作上的责任和职责,并对地方政府进行施压。毫无疑问,这样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倒逼出地方政府在治理雾霾上的动力,有助于治理雾霾,还中华大地一个蓝天白云。

  但是,对于治霾不力的地方政府,只是进行通报批评,只是约谈有关负责人。在我看来,这样的惩治犹如罚酒三杯,毫无惩治力度,起不到作用,因为治霾不力的官员不需要为自己的工作不力付出任何代价和成本。治霾靠约谈,与当下治霾靠风吹没什么本质性区别,都很不靠谱。

  地方政府为什么对治霾没兴趣、没动力?说白了,就是缺乏压力,缺乏来自责任的压力。不管雾霾天气有没有治理好,也不论雾霾是不是在不断加重,雾霾天数是不是越来越多,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和环保部门领导都不会为此承担任何责任,付出任何代价,最多被老百姓骂几句而已。而地方政府及其领导为了更炫耀的数字政绩,为了追求更高的GDP和财政收入,为自己的仕途添砖加瓦,也就宁可牺牲空气质量,也要把经济搞上去。退一步说,面对老百姓的骂声,地方政府即使在治理雾霾上做一些努力,出台一些措施,以平息民怨,也只不过是做一些表面文章,对治理雾霾起不到实质性效果。而且,从很多地方治理雾霾的手段和措施来看,大部分是在拿民生开刀,以不方便民众生活的办法来治理雾霾,除了限制汽车出行,还是限制汽车出行,对于雾霾的主要毒源工业污染并不开刀,任其继续,除了首都北京之外。这不是在治霾,而是拿老百姓开涮。

  笔者以为,要真正强化地方政府和领导在治理上的责任,给他们施加压力,不能靠约谈,而要靠更强有力的惩治,治霾不达标,一律摘帽子,而且是摘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的帽子,让他们切实付出沉重代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倒逼地方政府用心治理雾霾,真正把追求绿水青山作为重要任务,把治理环境污染当做一项直接影响自己仕途和名声的大事来做,而不是糊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