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为何与“三送”干部这样亲
赣南山路九曲连环,近日笔者到瑞金出差,深感下乡到村依旧不易。早晨从市里赶到一偏远山村花了整整两个钟头,临近傍晚,趁着夜色未降,匆匆回赶。老钟本是瑞金市的“三送”(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干部,时值他下乡驻村,机缘巧合,他热情地给笔者当起了回程的司机。
“来吃饭。”驶向村口的途中,路旁一名农妇的疾呼让车子停下。驾驶员一侧,一名还端着饭碗的农妇从家门口的坪上朝车子小跑而来。老钟赶忙摇下车窗,回答吃过了,并不停挥手致谢。命令式的邀请让人很难与客套这类的字眼相联系起来。路上聊起村民,老钟如数家珍,说现在和村民们熟到了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会叫上他。原本今年要轮换另一名干部到此村驻点,最终却因村民的集体建议把他继续留了下来。
“三送”干部为何能如此接地气、得民心?从瑞金市2014年下发的一份文件中或可瞧出端倪,其中明确要求,原则上“三送”常驻干部工作日必须在点上,每月驻点时间不少于20天。正是由于与村民朝夕相处,“三送”干部得以深入了解每户的情况,及时反映解决他们的困难,如此一来,干群之间想不亲近都难。
“我们下来才发现,很大一部分村民是因为不了解政策而吃了亏,比如得了病连农村医保都不知道。”笔者与一名“三送”干部聊天得知,除了老人,长期外出务工的村民群体也因身在外地而常沦为家乡政策“落地”的一大盲区。“三送”将“送政策”置于首位,正是立足政策惠民“最后一公里”的务实举措。联想到一些地方出现群众到政府门口围堵反映诉求的新闻,和不时听闻少数基层干部称百姓为“刁民”的现象,笔者以为,着实应多比对“三送”干部下基层的做法。一个面对群众诉求被动应付,一个主动沉下身子、放下架子到基层知民情解民困,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面前,高下立判。
放眼各地,类似赣州“三送”干部的举措,很多地方或各有叫法,但目的都是惠民生。真正深入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才是干部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