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翻译杨春城辞世 曾见证毛泽东金日成会面(图)
生平不是文字记录,是对工作的全部投入。——杨春城
杨春城
性别:男
籍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去世原因:病逝
终年:87岁
生前职业:朝鲜语翻译家
生前住址:北京复兴路乙4号院
“这是毛主席和金日成会见时,他在旁边翻译的照片。”
“这是他在朝鲜劳动,朝方人员进行慰问。”
“这是他在朝鲜板门店停战谈判现场。”
……
杨林坐在电脑前,一边滚动鼠标,一边讲述着每张黑白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多年以来,他整理了数百张这种可作为珍贵史料收藏的照片,一一扫描后按时间顺序存入电脑。
因为那些照片里,有他的父亲,中国资深翻译家,杨春城。
“他参与了我国最早的,中朝外事活动。”杨林说。
一纸调令成翻译
1927年11月1日,杨春城出生于吉林省延边自治州龙井县智新村,那里至今有70%的人口为朝鲜族。
杨春城会说朝鲜语,他出生于一个两族结合的家庭,民族随父亲落为汉族。兄妹四人,杨春城排行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兄长。
“家庭成分写的是贫雇农。”杨春城夫人林绿藜回忆,丈夫在世时曾向她提到过幼年食不果腹,从被击毙的日本士兵身上扒下军装穿。
杨春城读过书,中学未毕业就参加土改,后进入了延边地委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为加强与朝鲜等国家的外交工作,便到紧邻中朝交界处的延边选择翻译人员。被选中的杨春城,拿着一纸调令从老家到了北京。
杨春城进京时带走了两样东西,一张照片,以及一件土改时从地主家分得的棉被。
“我说过好多次要扔,他都不让。”林绿藜说,拗不过丈夫,那条棉被至今还垫在家里的床上。
唱片中的“文艺范儿”
上世纪50年代初期,20多岁的杨春城开始在各种中朝外事活动中,担任翻译工作。
在杨林的印象中,父亲年轻时是个开朗而认真的人。“他有一双精心保养的冰刀。”他至今记得,当年曾和母亲一起,看着父亲在北海公园结冰的湖面上,往来穿梭于滑冰人群之中,做出各种花样动作。
认真的杨春城一直保留着他母亲的朝鲜族习惯——做泡菜。“像过节一样,得挑个好日子。”杨林回忆,父亲腌制泡菜的流程很讲究。“先在白菜上横竖各切一刀,分为四瓣。”他说,切好后,父亲会把白菜一层层剥开,再将事先调制好的酱料涂抹上去,“酱料里还有苹果、梨、大蒜等。”
吃惯了父亲做的泡菜,杨林现在只要尝一口,就能分辨出泡菜的做法是否正宗。
杨春城喜欢唱歌,有点“文艺范儿”,大院里放朝鲜电影时,也总是由父亲去做翻译,有时甚至要一口气翻译两场电影。“只要他有时间肯定去。”杨林说,那时小伙伴们也经常找到家里,拜托他父亲去朝鲜使馆要些新的电影回大院放映。
时至今日,杨春城家里还收藏着数以百计的胶木唱片,其中有《卖花姑娘》、《血海》等,这些歌曲陪伴他走完了最后的时光。“他去世前,我们给他唱那些歌,他还会拿手比划,像指挥一样。”
他总是很忙
在杨林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很忙。
“他经常出差。”杨林说,由于母亲工作也很忙,幼儿园起,接送他的总是父亲的同事。
但杨林却最期待父亲出差,因为出差归来的父亲总会带回糖果和画片给他,“有一次甚至是一台小巧的无线电收音机。”
杨林说,父亲从不在家谈工作。“有一次我在外面玩,小伙伴跟我说,快去看电视,里面有你爸爸。”杨林跑到大院食堂的电视前,看到正播报一件外事活动中,父亲的身影。
成长的过程中,杨林也逐渐感受到父亲的变化。“越来越不爱说话。”
“压力太大了。”他明白,父亲总要在前一晚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准备,“考虑领导人会谈什么内容,怎么翻译合适。”这使得杨春城患上了重度神经衰弱,夜晚再轻微的声响也会让他惊醒,任何安眠药都无法缓解。
在杨林收集到的那些老照片中,杨春城也总是神情专注,手执笔本,呈现倾听的姿态,即使拍摄的场景是某个宴会。
照片里的父亲,曾坐在毛泽东身边翻译,曾坐在两国最高领导人的谈判桌上倾听,还曾被朝鲜领导人授勋……
父亲却从未亲口对他讲过。
漫长的告别
做了一辈子翻译,60岁时,杨春城还被返聘数次。2001年,已经离休的杨春城被首批授予“中国资深翻译家”称号。
离休后的杨春城喜欢出门跳舞,“每次单位里组织舞会,他都会参加。”林绿藜对跳舞不感兴趣,杨春城就自己去。
杨林则记得,那时如果有人上门就朝鲜语求教,父亲也总是欣然传授,“有段时间,每周都在家讲几次课。”
直到两年前,家人发现杨春城的性格突然变得有些奇怪。
他们还发现,杨春城的记忆力越来越差,很多刚刚发生的事情,转眼就忘。
原来他得了阿尔茨海默症,小脑正日益萎缩。
杨林说,父亲到了最后,连一分钟之前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都记不得,却偏偏能按着名字,准确指出在那些老照片里的那些旧友。
2013年1月,杨春城住院治疗,之后气管被割开,导致发音困难,只能靠口型辨认音节。
2014年2月23日,杨春城于北京逝世,卒年87岁,带走了他曾见证的,不曾对他人讲出的种种历史。
采写
新京报记者 黄颖
摄影
新京报记者 王叔坤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